直播回顧|疫情迷霧下,餐飲業如何尋光?

發布時間:2020-05-12 發布者:亞時财經

5月10月,由瞭望中國、CCTV微電影中文頻道、亞洲時報、瞭望新時代學習社共同策劃的最新一期“智慧轉盤”雲論壇直播已正式上線。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轉變爲常态化,餐飲業作爲受疫情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受到了哪些影響?餐飲業從業者該如何應對?粵菜如何在未來繼續創新和發展?


在本次“智慧轉盤”雲論壇中,廣州酒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趙利平,廣州耀華飲食集團董事長、中國飯店協會副會長、廣州市飲食行業商會會長區又生,著名美食達人、主持人、廣州拾三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思敏,就上述問題進行了深度的思維交鋒和智慧碰撞。


直播嘉賓:何思敏(左)、區又生(中)、趙利平(右)



以下爲直播實錄精華——


Q1: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續多月并蔓延全球,受疫情影響,廣州耀華飲食集團(下稱“耀華飲食集團”)、廣州酒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州酒家”)如何應對疫情帶來的挑戰和把握疫情帶來的機遇?


區又生:以往春節是餐飲業的“黃金時期”。這次疫情來得非常突然,餐飲業無法正常營業,面臨的問題有:第一是資金鏈會馬上斷裂,第二是員工亟待安置,第三是爲了春節而提前儲備的原材料也亟待處理。


對于民營企業來說,生存是唯一的道理。一開始,餐飲業的老闆們都抱着一種比較樂觀的心态,覺得撐兩三個月疫情馬上就會過去。然而到了5月,疫情防控已漸趨常态化,加上市民已經習慣了在家裏用餐,對餐飲業的複蘇産生了很大的打擊。


但是疫情也給我們帶來了機遇,一是以往我們想做但是沒精力去實現的事情,可以趁着疫情期間一步步實現;二是在用人方面,我們慢慢摸索到了一個更高效、更合理的管理方式;三是提高了員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趙利平:其實廣州酒家面臨的問題和剛剛區總說的很類似。廣州酒家餐飲這一塊占了總銷售額的三成多,爲了春節假期而儲備的原材料、集團的員工、各家門店需要支付的場租、水電等,有一系列的費用需要支付。當時我測算過,受疫情影響,廣州酒家純粹餐飲這一塊,一個月可能要虧損3000萬元以上。


所幸廣州酒家是“兩條腿走路”,除了餐飲外,還有食品工業作爲後盾。疫情暴發之初,我們快速反應,開始了外賣盆菜的業務,一定程度解決了原材料過剩的問題。随後,由于疫情,市民不能外出,刺激了冷凍點心的銷量,我們把一部分餐飲的員工調配到工廠去,分流了員工,解決了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并且,冷凍點心銷量大增,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餐飲方面的虧損。


同時,疫情也給廣州酒家帶來了機遇。


第一是以前廣州酒家對外賣不太重視,但是受疫情影響,門店營業額減少,沒錢賺也要做外賣的訂單。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總結每個環節中的問題并不斷優化,比如外賣的用料要怎樣調整、配套的包裝需要怎樣進行整改等。現在,我們在外賣方面形成了一套規範化的流程,疫情過後,我們也會繼續把外賣做下去。

 

第二,以前食品工業的産品以速凍點心居多,在疫情的影響下,我們沿襲酒樓的基因開始研究将酒樓的菜式制作成半成品進行銷售,讓老百姓在家裏也能吃到和酒樓相似的風味。首先要研究什麽類型的菜式适合做成半成品,其次也要保證食品安全問題,我們用了将近兩個月的時間研發的幾款菜式,現在已經上市了。


Q2:在後疫情時代,餐飲業的未來發展是怎樣的呢?耀華飲食集團、廣州酒家未來有哪些規劃呢?


區又生:經過此次疫情,人們越來越注重健康,消費者的消費理念和理想的消費環境會更加明确,就是要環境好。所以耀華飲食集團今年即将開業的三家分店,雖然不一定都在市中心,但一定是在環境好、風景優美的地方,充分滿足消費者對健康的追求和集團一貫以來的發展定位。


我這一輩子就是用心做好餐飲,适應客人的喜好,不斷把産品做好。我認爲餐飲業以後還是有希望的,我是抱持着一種比較樂觀的态度。但是也要警惕,不能盲目擴張,要根據企業自身的情況來發展。


趙利平:對于餐飲業的未來發展,我也是看好的。因爲現代社會溝通的需要,無論是商務洽談還是朋友聚會,對餐飲業都有一定的需求,所以我不擔心。

另外,受到疫情影響,一批餐飲企業倒閉了,也給餐飲業騰出了一定的空間。并且,在整個疫情期間,廣州酒家不斷優化衛生安全流程,一方面對員工、對顧客負責,另一方面也讓企業走上一個新的常态。

 

廣州酒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趙利平

 

Q3:在新時代,粵菜如何繼續傳承和發揚?

 

區又生:耀華飲食集團主要是經營主題餐廳,旗下也有一批特色餐飲品牌,如“沙河粉村”主打腸粉類菜式、“鵝公村”是各色以鵝爲原材料的菜式、“粥城”是主推廣東地道小吃或者宵夜等,這些都是正宗的、地道的、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産品。

 

我的目标是将廣州地道的小吃或菜式不斷發揚,把這個“粵”的精神做下去,把我們“食在廣州”的招牌做好,忠于自己的路線,繼續深挖,讓本地人能夠尋找地道的廣州味道,也能讓外地人能體會到粵菜的文化和精粹。

 

趙利平:我覺得粵菜是十分深入民心的,廣州又是個大都市,所以廣州市場有足夠的客源、足夠的消費,支撐着不同業态形式的餐飲店去發展。廣州酒家也有自己的定位,提起廣州酒家,大家都會想到傳統的粵菜。

 

目前我們發展主要有三條路:


一是經典。比如文昌路老店、濱江西路店、體育東路店這幾個大店,我們主打的是正宗、傳統的粵菜。

 

二是商務。這類分店整體比較高端、帶有時尚感,比如越華路店、沿江路店等,從形式上、器皿上、就餐環境上,融合廣東文化的内涵,讓傳統粵菜有新的體現,迎合現代人的追求和喜好。

 

三是具有特色和風味的。因爲餐飲和地緣有很密切的關系,比如東山店在老城區,顧客對于貴價菜的要求不會太高,餐廳的消費水平也不能太高,因此走的是家常路線;芳村的荔勝廣場店,在城鄉結合部,肯定要做一些具有風味和特色的菜式,迎合客人的需要。

 

這三條路線都是廣州酒家在一個大範圍裏進行統籌的,但每間分店又由不同的團隊進行個性化的研究,讓每間分店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以滿足不同客人的需求。

 

這樣也就要求我們加強研發能力。粵菜都是靠手工做出來的,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好品位的追求是不停步的,所以我們也要不斷研發,例如原材料的應用、菜式的呈現形式、味感和美感方面的提升等,包括我們做很多傳統的象形點心,這些傳統的技藝,對廚師、對經營者也是一個挑戰,并促使廣州酒家不斷進步。

 

廣州耀華飲食集團董事長、中國飯店協會副會長、廣州市飲食行業商會會長區又生

 

Q4:兩位經營的餐廳都是主打粵菜,那麽随着時代的發展,粵菜如何創新?

 

區又生:我們追求的是不變的地道、正宗的廣州味。但是随着時代的發展,消費者越來越追求美感方面的視覺享受和營養健康的生活理念。

 

雖然我們菜式主要是走大衆化路線,擺盤方面不一定能做到精緻,但是我們會在器皿、造型等方面不斷精進、不斷提升,以迎合新一代的年輕消費者的需求。

 

趙利平:傳統是在創新中形成的,創新到一定程度也變成傳統。但是不管創新也好,傳統也好,我覺得粵菜本身就是不斷地兼收并蓄,在融彙之中不斷提升。

 

最重要是把握“我是誰”這一點。“我是廣州酒家”、“我做的是粵菜”,我的風格是什麽樣,該堅持都要堅持,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并且,創新除了迎合當前潮流外,也不能離開消費者和市場的本質需求。

 

Q5:目前餐飲業除了外賣以外,還可以怎樣在線上發展呢?兩位是如何看待餐飲與線上的結合呢?

 

趙利平:我覺得必須要做。因爲在現代社會,餐飲還是要多業态化。顧客對堂食有特定的需求,但是随着現代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新的科技有很多不同的應用場景,可以擴大相關領域爲什麽我們不去做?比如外賣,一開始我們沒有重視,受到疫情的影響,我們也做起來了并且也做得不錯。

 

另外,我們還有食品工業和電商,現在研發了很多半成品菜,也有師傅直播帶貨,這些都是把現代社會提供給我們的便利和傳統粵菜相結合。最重要是不要受到局限,有機會都可以去嘗試,還可以吸取更多不同維度的信息,對企業的決策和研發有幫助。

 

區又生:我認爲是直播也好、線上賣貨也好,這是以後必然要走的路線,但是又需要量力而行。盲目追求潮流,做出來不一定有好效果。

 

因此,一是需要慢慢地研發、慢慢地試驗,切勿操之過急;二是可以先從單品開始,選擇适合做成半成品的菜式來研發,比如鵝的菜式,我們這段時間不斷在配送中心裏面進行測試,希望在這一個領域裏面能殺出一條生路來。

 

著名美食達人、主持人、廣州拾三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思敏


Q6:廣州酒家的食品工業經曆了怎樣的變化和發展呢?


趙利平:廣州酒家很早就開始進行食品工業方面的嘗試了,1996年投資2億元建設現代食品生産工廠,1998年開始投産,但是因爲要摸索、要攤銷,工廠前十年都處于虧損和沒盈利的狀态。當時我們把餐飲做好了來支持食品工業;疫情之下,食品工業發展得更好,又反過來幫助餐飲。


所以食品工業化,第一是要堅持、要虧得起,一旦爆發銷量就提升得很快;第二是要逐個單品逐個單品攻克,不要貪大,要力所能及去做;第三是達到一定程度後,要制定标準化、現代化的流程,它才能夠有爆發力。


比如廣州酒家的月餅,以前是酒樓做的。酒樓做得好了以後,就把整個流程标準化、工業化,用現代化的方式生産、用新的規範标準來檢測、用新的包裝來銷售。


并且,爲什麽廣州酒家的食品銷量高,是因爲這些産品經過餐飲部分的不斷改良,口味會比其他的食品工業稍微有所不同,所以也更受歡迎一點。因此,在經營過程中,不僅要把品牌形象做好,而且可以把餐飲中合适的産品輸送給食品工業,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新冠肺炎疫情帶來重大挑戰,同時也給餐飲、衛生、健康等與之息息相關的行業帶來重大機遇。在未來,“智慧轉盤”雲論壇将會針對企業的“疫”後發展,推出更多的專題直播,歡迎繼續關注“今瞭望”公衆号亞洲時報中文網站


 往期回顧:



千年國學對疫情下企業變革的啓示


抗疫英雄析中醫藥産業未來 專家建議抓住大健康風口


疫後企業如何升級變革:“共生”方能長久



特别聲明:本站轉載或引用之圖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站聯系,本站将及時更正、删除。版權問題及網站合作,請通過亞時财經郵箱聯系:asiatimescn@sina.com

熱門話題更多>>

推薦文章

更多>>

掃一掃手機閱讀

ATimesCN手機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