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角斗场风急浪高,科创企业避风港在哪?
发布时间:2020-08-16 发布者:亚洲时报金融网
(图源:网络)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经济,中美科技对抗广泛地波及到科技创新型企业。其中,成立时间短、资金实力薄弱、抗风险能力低的企业首当其冲。
在深圳,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声纹识别技术的创业企业,在疫情期间,由于下游客户未复工,回款无法及时到账,导致资金链紧张。面对这种情况,前期投资的风投选择观望,要看看它能否自己“挺过去”,再决定是否追加投资规模。
公司创始人坦陈:“当时,情况真的很紧急。如果融不到钱,我们就不得不裁员或者砍掉一些业务条线。但这样一来的话,以后再融资就更难了,至少估值也会大打折扣。”
如果这时,除了风投,能有一家银行为这家公司提供300万的贷款,金额虽然不算多,足够支持两三个月的工资成本,待疫情缓解,客户复工,现金流得到接续,困境就度过去了。
它能否获得这笔解渴的贷款呢?
错配带来的痛点
创业者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传统金融体系中为创业者提供钱的可以是风投或银行。风投的问题是数量太少,因为少,所以钱贵,而且风投在资金投出去的同时就是要追求回报;此外,风投的进入会稀释创始人股权,如果股权过于分散则会影响决策效率。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讲,风投有的时候其实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银行提供的资金不存在稀释股权的问题,这一点是银行的优势。但银行在传统的贷款模式下,很难为初创者提供贷款。归根结底在于传统贷款模式与创业企业需求之间的四大错配。
首先是评价体系的错配。银行传统的贷款模式,针对大型企业,其评价指标往往是基于财务指标或者抵押物,而小微企业与创业公司,并没有足够的财务数据,也没有抵押物。很多公司是轻资产运营,最大的资本就是企业的核心技术——这种情况,传统的审贷指标不适用,而新的指标体系又未建立,因而发生错配。
其次是供需的错配。对于中小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而言,他们的需求表面上是资金,但往深处分析,在人才、客户、渠道、办公场地、上下游连通等许多方面,都存在需求。而传统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的,主要是资金,这对于创业企业来讲,是远远不够的。这是痛点之一。
第三是期限的错配。传统金融机构的贷款期限都是1年期,到期要先过桥再续期,但中小创新型企业渴望长期的资金,这样才可以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创业。按照传统模式发放贷款逐年续期对于银行和中小科创企业都很痛苦。
最后是风险收益错配。银行为企业提供的贷款,性质是债权,收益是利息,但中小创新型企业实现收益最大化的主要方式是上市,即估值的提升,而这部分收益对于债权人而言是无法触及的。这就使得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承担了较高风险,却参与不到企业成长的收益,风险与收益的不平衡让银行机构兴意阑珊。
面对这些错配,在多年的实践中有了一些解决方法,例如“投贷联动”的机制可以将风险与收益匹配起来,许多银行已经在使用。但创业者在政策、人才、科研、以及产业链对接等方面的需求,不能满足。
扶持创业企业,需要的不是孤零零的金融工具,而是一整套完整的方案设计,一个综合的服务生态体系。
为抱薪者取火
近年来国际关系复杂多变,无疑也增加了中小科创企业生存的不确定性。自从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开始,美国在明显地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
今年5月新增33家中国企业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而受到波及的企业就更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大,使得抗冲击能力本就薄弱的中小科创企业,原本就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更加雪上加霜。
曾经,融资难的中国科技创新型企业,会选择远赴海外上市——美国纳斯达克或港交所。但是中国企业在这些市场的日子过得并不顺心。
事实上,即便是中美关系还算和谐的岁月里,海外市场那些在西方经济学培养出来的分析师与基金经理,都会以极度挑剔的眼光看待中国上市公司,给出的估值也会低廉——乃至同一家公司,在港股市场与A股市场的价格会相距天壤。
即便是近在咫尺的港股市场,也直到2017年港股通的南下资金大举增持内地企业,才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这种境况,中国公司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有尊严的估值。当时许多港股媒体把这一现象称作“港股定价权之争”。
在我看来,优秀的中国企业,应该被善待、被认可、被尊重、可以通过有尊严的方式获得资金和市场估值。而在过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一方面在海外缺乏话语权,另一方面国内也缺乏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长效稳定机制。
创投可以算是一股力量,但创投毕竟是市场化运作,它可以投资于亏损的企业,可以投资于有前景的核心技术,但它们毕竟要算投入产出比,要衡量风险收益。这远远无法满足中国科技初创企业如雨后春笋涌现对资金对政策对孵化资源的需求。
虽然科技强国的国策已经喊了很多年,那些掌握科技核心竞争力、但是缺乏资金与人力的初创企业,面对大洋彼岸的打压,如果在自己的土地上都不能得到真金白银的支持,那么科技兴国最终将沦为一句空话。
事实上,守护优秀的中国企业,是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需要上到中央政府、下到监管当局、金融机构、新闻媒体、以及企业自身的通力配合。
从2018下半年开始,国家在支持科创企业的政策上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在金融市场上,推出科创板、创业板公司商誉减值新规、以及今年推出的创业板注册制等等,使科技创新型企业可以更容易在金融市场获得融资。
产业政策方面,2019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今年8月4日,国务院正式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通过在财税、投融资、研究开发、进出口等方面措施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发文中提及“不断然所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让从业者深感温暖。
所谓举国体制,其实就是跨行业、跨部门、跨专业的资源整合,提高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建国初期,依靠举国体制,中国造出了原子弹、氢弹,造出了东方红一号卫星。
现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又到了运用新型举国体制扶持科技创新企业,再次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时候。时代呼唤破局者,企业更需要托举人。
破局
解决中小科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创造性地整合资源。
事实上,中国有大量的国有银行集团,业务遍及金融的各个专业领域,因而在解决科创企业融资与扶持的问题上,银行既有优势,也是其担当与责任所在。
有一家银行,在这方面走在了同行的前列。
建设银行于2019年1月15日在深圳推出的“创业者港湾”项目,发挥了国有大行自身的优势,创造性地解决这四大错配的难题,成为当下支持中国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率先破局的前行者。
这个项目有三大主要亮点:
(1)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
针对初创企业无法提供足够有说服力的财务数据的特点,建行提出了基于企业团队背景、产品市场受欢迎度、创投投资逻辑、以及拥有专业技术含量的“四位一体”的评价标准以及九大定贷模式,解决传统银行评价体系对创业企业不适用的错配问题。
创业者背景即创始人的视野、格局、人品,考察企业的管理能力,这些决定未来这家企业可以走多远飞多高;产品受欢迎程度考察企业的产品力和行业地位,预测在未来竞争格局中的市场份额;专业技术含量考察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护城河;最后,创投投资逻辑可以提供参考。
(2)综合孵化生态
针对初创企业对孵化资源的需求,建行搭建了一套完整的孵化生态。很多创业者说银行的钱只能是“锦上添花”,但因为有了综合孵化生态,银行也可以做到“雪中送炭”。
建行在深圳南山区科兴科学园建立“创业者港湾”孵化基地,于2019年9月正式运营。截至今年7月底已有8家企业入驻,为被投企业提供开放式、多元化、共享型办公场地,与国际著名孵化器公司PNP联合提供企业加速服务。
孵化园区、愚公学院、产业对接、创业大赛、以及私人银行服务等五大综合孵化生态,涵盖金融赋能、科技赋能、产业赋能和教育赋能。满足创业企业在人才、研发、办公场地、客户资源、管理能力提升、上下游连通,乃至创业者个人业务等全方位的需求。
(3)投贷联动
针对期限错配与风险收益错配,建行结合自身集团优势,采用投贷联动的模式,形成业务闭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投贷联动的一个重要机制是选择权贷款,即银行向企业放贷时,附加一定数额的股权认购期权,在约定的行权期限内,可指定第三方按约定价格认购公司股权。这样银行可以在贷款亏损与股权收益中进行选择分配。这样风险与收益可以对等起来。
在分业经营的大原则下,银行不能直接对企业进行投资,故投贷联动机制中“投资”的部分可以由建行集团下属的投资机构来实现。
在期限结构上,建行“创业者港湾”项目发放贷款最长为“3+3”年,即首次贷款期限为3年,到期后可以无还本续贷3年;这与目前主流风投机构“5+2”年的投资期限比较接近,因而可以在相似的时间节点上退出,解决了创业企业融资周期较长和传统贷款逐年续期之间的期限错配问题。
这三大特点,仿佛高手对弈中的破局妙招,不仅解决了创业企业融资的难题,同时也在银行与企业之间形成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商业闭环,使得这个模式可以长久地运行下去。
创业者的真正港湾
田国立董事长在2018年11月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提出,建设银行将在深圳投资建立科技产业园,通过一系列投贷联动帮助一批有技术前景的企业“孵化”成长。
项目选择在深圳落地,是因为深圳有着全国几乎最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也有最好的政策支持。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按照规划纲要,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支持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其中明确提到支持深圳建设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探索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和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
深圳的优势也引起了国际投行的关注。日本瑞穗银行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行业报告中,概括了深圳的四大优势:(1)独特的科技创新生态;(2)完整的供应链;(3)许多中国互联网巨头总部在深圳;(4)政府不遗余力的支持。
(图源:Mizuho Bank)
在这幅图中,这四大优势形成了一个自我反馈加强的循环。完整的供应链、大量供应商的存在,使得创新企业可以迅速将想法变成现实,而跨国巨头的存在又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人才、资金、孵化资源等等;而初创企业成功之后形成新的独角兽,反过来继续加强这个循环。
这份报告发表于2018年,当时银行体系并未出现在这个生态之中。“创业者港湾”项目推出之后,银行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图中“跨国巨头”的作用,即为初创企业提供人才、资金、以及孵化资源等。
截止到2020年7月末,“创业者港湾”已与141个平台机构建立合作;已入湾企业1041家,信贷余额101.52亿元,已签署认股权协议企业近400家。其中,首次获得银行贷款的客户超过三成;获得创投机构投资的客户超过三成;以信用方式定贷的客户占比五成。
不忘初心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家企业,它最终获得了300万元的授信额度,从而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而这笔额度正是建行“创业者港湾”项目提供的。
这家企业的声纹识别技术在全国是领先的,在深圳是领先的,部分城市公安部门、部分金融机构、以及一些同类型的科技公司已经与它开展合作,行业认可度较高。
“创业者港湾”通过制度与技术上创新,不仅解决了中小科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为科创企业发展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也体现出当下在中美科技对抗的背景下,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对于支持国家高科技发展的担当与责任。
在贸易摩擦加剧,外部环境复杂变化,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稳中有忧的背景下,“创业者港湾”对于做好“六稳”、落实“六保”也起到积极意义。
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十二巡回督导组前往“创业者港湾”科兴科学园孵化基地进行调研时提到:
建行“创业者港湾”实实在在地把国家命运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体现了对于国家命运前途发展的一种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作者:借东风
原标题:风急浪高的中美角斗场,科创企业的避风港湾在哪里?
编辑:黄吴葳
格隆汇授权亚时财经发布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热门话题更多>>
国务院国资委网站3月31日发布消息,经报国务院批..[查看详细]
2021-04-01 10:43
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查看详细]
2021-03-31 10:20
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2月份,..[查看详细]
2021-03-25 15:22
3月22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查看详细]
2021-03-22 16:53
风电板块走强,节能风电拉升涨停,大金重工涨超6%..[查看详细]
2021-03-19 10:47
3月1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加强对语..[查看详细]
2021-03-18 19:36
1-2月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查看详细]
2021-03-15 14:41
3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查看详细]
2021-03-12 10:00
今日,核电板块走强,整个指数大涨4%。截至发稿,..[查看详细]
2021-03-08 15:11
今天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查看详细]
2021-03-05 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