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初易被濕邪入侵,人體自帶祛濕窗口

发布时间:2025-05-27 发布者:亚洲时报

初夏後,天氣會進入一個潮濕的階段,尤其是南方。

中醫講,燥暑風濕寒火六氣,對人都是十分重要的。而「濕」是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需要,能潤養人體,但若濕氣過重,則會是致病的因素,導致體內氣機上下通達不暢,使人渾身感覺不對勁。


濕氣分內外兩種
外濕,即環境的潮濕,如回南天,黃梅天、下雨天等,此時濕邪易從外侵襲人體,稱為外感濕邪。
內濕,則是人體自產的濕氣。當體內水液運化障礙時,會濕邪內生。主要表現為脾胃功能受影響,致脾氣虛弱,運化水液不佳,使水在體內停滯、堆積。

人體自身有兩個「祛濕窗口」
即中醫常用於祛濕的穴位,主要通過按摩、艾灸或針灸刺激這些穴位來幫助身體排濕。
1. 陰陵泉穴

位置:


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膝下脛骨內側緣)。
功效:
屬足太陰脾經,是健脾祛濕的核心穴位,能促進脾運化水濕的功能。
適用於腹脹、腹瀉、小便不利、下肢浮腫等濕困脾土的癥狀。
操作方法:
拇指按壓或順時針揉按3~5分鐘,或艾灸10分鐘。
輔助祛濕方法:
飲食:少吃生冷、油膩食物,可搭配薏米、赤小豆、山藥等健脾食材。
運動:適當出汗有助於濕氣排出,如八段錦、慢跑等。
生活習慣:避免久處潮濕環境,註意保暖(尤其腹部、腳部)。

2. 委中穴

位置:


膝後腘窩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之間(簡單定位:膝蓋後方橫紋正中央)。
功效: 
屬足太陽膀胱經,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而委中穴是其合穴(氣血匯合之處),刺激此穴可加速代謝水濕、毒素,緩解下肢水腫、沈重感。
適用於:
祛濕排水、清熱利濕。針對於濕熱下註引起的尿黃、小便不利、濕疹等問題。
操作方法
按摩:用拇指按壓委中穴,力度以酸脹感為宜,持續3~5分鐘,每日2次。
或雙手拍打腘窩至輕微發紅,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註意力度適中)。
刮痧/拔罐:濕氣重時,可在委中穴附近刮痧或拔罐,出現紫紅色痧斑提示濕瘀較重(需專業人士操作)。
艾灸:艾條懸灸5~10分鐘,適合寒濕體質(如怕冷、關節遇冷加重)。

上述兩穴,還可搭配其他祛濕穴效果更佳
豐隆穴(化痰濕)+陰陵泉(健脾濕)+委中穴(排水濕),三穴聯動可全面提升祛濕效率。

豐隆穴

位置:


小腿外側,外踝尖上8寸(約當犢鼻穴與外踝尖連線的中點),脛骨前肌外緣。
功效:
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絡穴,中醫認為「痰濕生於脾」,而此穴能健脾化痰、和胃降逆,是祛濕化痰的要穴。
適用於:
濕氣重導致的肥胖、水腫、痰多、頭暈胸悶等癥狀。
操作方法:每天用拇指按壓或艾灸10~15分鐘,以局部酸脹為度。

註意事項
委中穴位置血管豐富,避免暴力按壓或破損後感染。
孕婦、皮膚破損或嚴重靜脈曲張者慎用。
提示:濕氣重需綜合調理,如少熬夜、忌生冷,配合運動(如快走、瑜伽)幫助身體排水氣。



 文章来源:現代中醫藥雜誌(香港)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