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節氣有小滿 卻無大滿

发布时间:2025-05-20 发布者:亚洲时报


小滿到,氣溫升高、濕度增大,人體和自然界都處於陽氣旺盛、萬物繁茂的階段。

24節氣有個獨特現象:有小暑有大暑,有小雪有大雪,有小寒有大寒,唯有小滿缺大滿。

在老祖宗的哲學裏,小滿,是個不多不少「剛剛好」的分寸和更好的狀態。

俗話說:「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意味著自然萬物還有向上生長的空間,生命也是如此,順勢而為,把握好尺度,身體將獲得新的能量。

 

小滿養生的核心是「順應自然,平衡陰陽」,通過飲食、起居、運動、情志等綜合調理,除濕祛熱。同時,根據個人體質差異靈活調整養生方式,預防疾病、強身健體。

 

起居養生:順應天時,防濕防暑

調整作息

順應夏季陽氣充盛的特點,按「晚睡早起,午間小息」的原則,可適當晚睡,而早起接受陽光照射,促進陽氣升發;午間小憩15~30分鐘,以恢複體力。避免熬夜,否則易導致陰虛火旺,出現口幹舌燥、失眠等症狀。


防濕防潮

衣、被褥要保持幹燥,陰雨天減少外出,避免濕氣入侵。

室內可用空調除濕或風扇通風,降低濕度(濕度保持在40%~60%)。

若不慎淋雨或衣物潮濕,及時更換,避免濕邪滯留體內。

防暑降溫

高溫時段盡量避免戶外活動,如需外出,做好防曬措施(戴遮陽帽、太陽鏡,穿透氣衣物),隨身攜帶飲用水和防暑藥品(如藿香正氣水、清涼油)。

室內空調溫度不宜過低(建議26℃左右),避免溫差過大引發感冒或關節不適,空調房內注意保暖肩頸、腰腹和腳部。

 

運動鍛煉:適度出汗,動靜結合

選擇溫和運動

因氣溫升高,宜選擇輕量、舒緩、出汗少的運動,避免大汗淋漓、耗氣傷陰的項目,如

散步  飯後半小時散步,促進消化,調節氣血。


瑜伽  通過拉伸和呼吸練習,舒緩身心,增強柔韌性。


太極拳/八段錦  動作柔和緩慢,有助於調節體內氣機,平衡陰陽。


遊泳  在涼爽的水中運動,既能散熱又能鍛煉全身肌肉。

運動後避免立即沖冷水澡或吹空調,以免寒濕閉阻毛孔,引發感冒或關節疼痛。


體弱人群可適當減少運動量,以靜功為主(如冥想、呼吸練習),養神斂氣。

 

情志調節:靜心安神,避免煩躁

小滿時節陽氣外發,人體易出現情緒波動,如煩躁、焦慮、失眠等。中醫認為「心主夏」,此時應注重養心安神,保持心情舒暢。

調節方法

靜心寧神  通過閱讀、聽輕音樂、書法繪畫等活動,讓心境平和,減少心火擾動。

親近自然  到公園、郊外踏青,欣賞花草樹木,感受自然生機,緩解壓力。

適當傾訴  與親友交流溝通,釋放不良情緒,避免壓抑導致肝鬱化火。

冥想練習  每天花10~15分鐘進行冥想或深呼吸,專注於呼吸節奏,排除雜念,可緩解焦慮,提升專注力。、疾病預防:警惕濕熱引發的健康問題

皮膚病  如濕疹、蕁麻疹、痱子等,多因濕熱蘊結皮膚所致。

預防  保持皮膚清潔幹燥,穿著透氣棉質衣物,避免搔抓皮膚;飲食清淡,少吃海鮮、牛羊肉等發物。

胃腸道疾病  如腹瀉、嘔吐、胃炎等,與濕熱困脾、飲食不節有關。

預防  注意飲食衛生,減輕脾胃負擔,適當食用生薑、紫蘇等驅寒暖胃食材。

心血管疾病  高溫天氣易導致人體出汗增多、血液黏稠度升高,高血壓、冠心病患者需警惕。

預防  及時補水,避免血液濃縮,避免情緒激動,遵醫囑按時服藥,定期監測血壓、心率。

關節疼痛  濕氣重易侵犯關節,引發風濕性關節炎、老寒腿等不適。

預防:避免長時間處於潮濕環境,注意關節保暖,可通過艾灸、熱敷等方式祛濕散寒(如艾灸足三裏、陰陵泉           

等穴位)。

 

特殊人群注意事項:

老年人  體質較弱,需注意防暑降溫,避免長時間獨處,以防中暑或心腦血管意外;飲食以易消化的軟食為主,少量多餐。

兒童  脾胃功能尚未完善,易因貪涼飲冷引發腹痛、腹瀉,家長需控制孩子的冷飲攝入,引導其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增強免疫力。

孕婦  代謝旺盛,更易怕熱出汗,需注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如淡鹽水、椰汁),避免長時間站立或勞累,穿寬松透氣的衣物,定期產檢。

 

飲食調理:清熱利濕,健脾養胃

小滿時節氣候濕熱,飲食應以清熱利濕、生津止渴、健脾益胃為原則,同時避免滋膩厚重的食物加重體內濕氣。

宜吃食物:

利濕食材  冬瓜、黃瓜、苦瓜、絲瓜、芹菜、玉米、赤小豆、綠豆等,有助排出體內濕氣(如冬瓜海帶湯、赤小豆粥等)。

生津食材  西瓜、草莓、櫻桃、番茄、梨等,緩解燥熱口渴。

健脾食材  山藥、蓮子、芡實、白扁豆、小米等,增強脾胃功能。

忌吃食物:

辛辣油膩  辣椒、油炸食品、肥肉等,易生熱助濕,引發上火或腸胃不適。

生冷寒涼  冰飲、刺身等,可能損傷脾胃陽氣,導致消化不良。

推薦食譜:

苦瓜炒蛋  苦瓜清熱解暑,雞蛋補充蛋白質,適合夏季開胃。


綠豆百合湯  綠豆利濕解毒,百合潤肺安神,可緩解暑熱煩渴。


 

願你在小滿時節,調適好身心,享受夏日的生機與活力! 



 文章来源:現代中醫藥雜誌(香港)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