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与阳气

发布时间:2025-05-04 发布者:亚洲时报

立夏拉開了夏季的帷幕,陽氣正旺,天地間陽氣愈發充盈,萬物繁茂生長。

自此順應時節特點科學養陽,為一夏的健康打下堅實基礎。

 

起居方面

宜早睡早起,順應陽氣生發。清晨可到戶外散步,呼吸新鮮空氣,感受陽光,讓陽氣更好地在體內運行。

午後有半小時左右的小憩,讓身體得到放松,恢複精力,同時有助於陽氣的養護。

 

飲食方面

立夏後,人體新陳代謝加快,溫熱食物是養陽優選。

雞肉、牛肉等可溫陽益氣,搭配山藥、薏米等健脾食材,能更好促進陽氣化生。

多食時令蔬果,如櫻桃、草莓、黃瓜等富含維生素與礦物質,既能補充身體所需營養,又能助陽生津。

適當吃些辛溫發散之物,像韭菜、大蒜,能激發體內陽氣。

避免貪涼,過食冷飲、冰鎮食物易損傷脾胃陽氣,應淺嘗輒止。

 

運動方面

運動養陽十分重要,運動應在清晨或傍晚,避開正午陽光強烈時外出運動,以防中暑。

選擇溫和的運動方式,如太極拳、八段錦、瑜伽等,既能活動筋骨,促進氣血流通,又有助於陽氣舒展,又不會過度消耗體力。

運動後要及時補充水分,以溫開水為宜,避免陽氣隨汗液過度流失。稍作休息後再進行其他活動。

 

情志調節

情志調養同樣關鍵。

天氣燥熱易煩躁,通過聽音樂、閱讀等方式調節情緒,保持心情舒暢,讓陽氣運行順暢。選擇早晚時段,適當曬太陽,曬 30 分鐘左右,可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陽氣。

 

注意保暖

盡管氣溫上升,仍要注意保暖,尤其護住腹部、腰部和腳部,防止寒邪侵襲損傷陽氣。切勿因天氣轉熱過早穿上單薄衣物,尤其避免讓空調冷風直吹,以防寒邪入侵,損耗陽氣。

 

立夏養陽需從多方面著手,通過合理飲食、規律起居、適度運動等,讓身體陽氣充沛,安然度過炎炎夏日。

 

立夏食譜建議

茯苓雙豆祛濕湯

材料:茯苓 30 克、赤小豆 30 克、炒扁豆 20 克、陳皮 5 克、生薑 2 片、瘦肉 300 克(2~3 人分量)。

做法:將茯苓、陳皮洗淨,生薑切片備用;將瘦肉洗淨,切大塊備用;赤小豆、扁豆用清水洗淨,浸泡數小時備用;把所有原料放入大燉盅內,加適量清水,加蓋後隔水燉 2 小時,即可調味食用。

功效:茯苓、赤小豆、扁豆都能滲濕、健脾,再加上燥濕行氣的陳皮,補脾而不膩,祛濕而不躁,可以健脾化濕,適合食欲不振、濕氣重的人飲用。


 

沙參百合鴨湯

材料:北沙參 30 克,百合 30 克,肥鴨肉 150 克,精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先將鴨肉洗幹淨,切成小塊;百合洗幹淨。將鴨肉與百合、沙參同入沙鍋,加水適量,文火慢燉,待鴨肉熟後,加入少許精鹽、味精調味,飲湯食肉。

功效:滋陰清熱、潤肺止咳,適用於肺陰虧虛所致的幹咳不止、咳劇咯血、聲音低怯等症狀。

 


冰糖綠豆粥

材料:綠豆 1 小碗、大米小半碗、冰糖一大塊、陳皮絲 10 根。

做法:把綠豆、大米、陳皮洗淨放進壓力鍋,同時把冰糖丟進鍋內,加上比食材多 3 倍的清水,遮上鍋蓋,通電源,按煮豆類鍵,電壓力鍋開始工作(過程 30 分鐘),時間到後提示聲響,切掉電源,自然燜 30 分鐘左右效果最佳,開蓋後用勺子攪拌均勻即可食用。

功效:綠豆具有清熱解毒、消暑利水的作用,大米能補中益氣、健脾和胃,此粥可清熱解暑、健脾利濕。


 

桂圓粥

材料:桂圓 25 克,粳米 100 克,白糖少許。

做法:將桂圓同粳米共入鍋中,加適量的水,熬煮成粥,調入白糖即成。

功效:桂圓能補益心脾、養血安神,粳米可健脾養胃,此粥有助於養心安神、補益氣血,適合心脾兩虛、氣血不足的人食用。


 

荷葉鳳脯

材料:鮮荷葉 2 張,火腿 30 克,剔骨雞肉 250 克,水發蘑菇 50 克,玉米粉 12 克,食鹽、白糖、雞油、紹酒、蔥、薑、胡椒粉、味精、香油各適量。

做法:雞肉、蘑菇均切成薄片,火腿切成 10 片,蔥切短節、薑切薄片,荷葉洗淨,用開水稍燙一下,去掉蒂梗,切成 10 塊三角形備用。蘑菇用開水焯透撈出,用涼水沖涼,把雞肉、蘑菇一起放入盤內加鹽、味精、白糖、胡椒粉、紹酒、香油、雞油、玉米粉、蔥節、薑片攪拌均勻,然後分放在 10 片三角形的荷葉上,再各加一片火腿,包成長方形包,碼放在盤內,上籠蒸約 2 小時,若放在高壓鍋內只須 15 分鐘即可。

功效:清芬養心,升運脾氣,可作為常用補虛之品,尤為適宜夏季食補。


 

魚腥草拌萵筍

材料:魚腥草 50 克,萵筍 250 克,大蒜、蔥各 10 克,薑、食鹽、醬油、醋、味精、香油各適量。

做法:將萵筍絲、魚腥草放在盤內,加入醬油、味精、醋、蔥花、薑末、蒜米攪拌均勻,淋上香油即成。

功效:魚腥草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的功效,萵筍能清熱利尿、健脾開胃,此菜可清熱解毒、利濕通淋,適合夏季濕熱較重時食用。


 


 文章来源:現代中醫藥雜誌(香港)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