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走濕氣 神清氣爽 幾個妙招不妨一試

发布时间:2025-04-28 发布者:亚洲时报

春季已至尾聲,濕氣悄然加重。

人體易被濕邪侵襲,出現困倦乏力、舌苔厚膩、大便黏膩等不適。抓住夏前的黃金時間祛濕,為入夏後的健康打基礎。


祛濕從以下方面著手:

飲食調理


· 食用祛濕食材:

多吃山藥、白扁豆、大棗、冬瓜皮、玉米須等健脾祛濕的食材。可以用白扁豆與排骨一起燉煮,用冬瓜皮煮水代茶飲,用玉米須煎湯飲用等。還可多吃黃瓜、絲瓜等具有清熱利濕作用的蔬菜。

· 飲用祛濕茶飲:

赤小豆薏米茶有清利下焦濕熱的作用,可日常飲用。四神湯(蓮子、百合幹、茯苓、芡實各 10-15 克,或加一片陳皮)煮水當茶飲。也可搭配骨頭煲湯。芡實薏米赤小豆茯苓湯,材料各取 10-15 克,煮湯(水)喝,加一片薑效果更好。


生活習慣


· 避免外濕入侵:

立夏前雨水增多,空氣中濕度增大,使用除濕包、除濕器,或空調抽濕,避免久待潮濕環境。衣物要幹透再穿,出汗後及時更換,防止濕氣通過皮膚進入體內。

· 適當曬太陽:

因腹為陰,背為陽,人體背部的陽氣比較旺盛。清晨或傍晚太陽不毒辣的時候,適當地去室外曬曬,補充陽氣,去除濕氣。

· 保證充足睡眠:

每天盡量保證 7~8 小時的睡眠時間,避免熬夜。良好的睡眠有助於身體各器官的修複和新陳代謝,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從而更好地排出體內濕氣。


中醫保健


· 艾灸穴位:

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每周艾灸1~2次。

艾灸關元穴(臍下 3 寸,即 4 個手指寬)、足三裏穴(外膝眼以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交叉的地方)等穴位,每次艾灸約十分鐘,能起到補充陽氣、祛濕的作用。

· 中藥調理:

如濕氣症狀較重,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參苓白術顆粒等中成藥進行調理。也可選用一些具有祛濕功效的中藥如茯苓、白術、薏苡仁等,與食材一起煲湯或煮粥,以增強祛濕效果。

· 按摩穴位:

經常按揉陰陵泉、陽陵泉、豐隆穴等穴位,有助於健脾祛濕。

陰陵泉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陽陵泉位於小腿外側,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豐隆穴位於小腿外側,外踝尖上 8 寸,脛骨前肌外緣。


適量運動


選擇散步、慢跑、瑜伽、遊泳等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堅持適量運動,可以促進氣血流通,加速濕氣排出體外。運動時身體會出汗,汗液能帶走一部分濕氣,同時運動還能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提高身體的祛濕能力。

 

 

做好祛濕,讓身體輕盈舒暢。堅持這些方法,助你以健康狀態迎接夏日到來。

 

 文章来源:現代中醫藥雜誌(香港)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