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谈判缓慢?这个锅甩不到中国头上

发布时间:2019-09-13 发布者:亚时财经

亚洲时报特约评论员 王维时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第7次部长级会议于9月8日在泰国首都曼谷结束,东盟10国、中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韩国、新西兰等16国代表出席。会议强调要按既定目标在年内结束RCEP谈判。会后发表的《联合新闻声明》呼吁各方着眼长远,努力达成RCEP协议。


9月8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第7次部长级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16方经贸部长或代表出席会议。(图源:王国安 摄)


但是,印度对RCEP的立场成了绊脚石,而且有意把锅甩到中国身上。据印度新德里电视台9月9日报道,印度外长苏杰生在新加坡访问的当天高调批评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是“片面贸易政策”,直言其对亚太地区自由贸易的前景表示担忧。苏杰生说:“印度仍然对来自中国方面的不公平市场准入和保护主义政策倾向表示怀疑”,“这些政策造成两国间的巨大贸易逆差”。


根据印度中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2019财年(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印度对华贸易逆差为536亿美元。在谈到RCEP磋商进展缓慢的原因时,苏杰生直接点名中国,声称“印度最担心的是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影响印度在RCEP中的利益”,“因为印中间还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苏杰生还强调印度是否同意加入RCEP完全取决于是否能够享受公平的贸易,而非屈从于任何“政治性安排”。


资料图:印度外交国务秘书苏杰生(图源:AP)


实际上,印度方面对于中国的指责是毫无道理的。我们来看一下RCEP谈判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为了推动RCEP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RCEP由东盟10国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共同参加。谈判从2012年开始,主要关注削减关税和开放服务贸易市场等。过去几年中RCEP与TPP成为亚太最受关注的两个协定。随着TPP群主美国的退出,RCEP受到的关注度自然得到了提升。毕竟16个谈判方总人口占全球人口近一半,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总量约三分之一,贸易额占全球贸易近三成。


中国一直在真诚的推动RCEP的尽快达成。特别是在当前全球贸易和投资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完成RCEP谈判的紧迫性增大。中国和东盟都希望通过RCEP来保持自身以及亚太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进而为全球经济的繁荣做出贡献。今年以来,RCEP取得了许多积极进展,货物、服务、投资三大市场准入谈判加速推进,文本磋商的完成率也大幅提高。迄今为止,已就文本18章中的7个章节达成一致。


7月22-31日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了RCEP第27轮谈判,8月2-3日在北京举行部长级会议。这是RCEP谈判首次来到中国。期间,各方召开了贸易谈判委员会会议,举办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原产地规则、贸易救济、知识产权、电子商务、法律和机制等各个工作组的会议。中方作为主办方,继续尊重并支持东盟在RCEP谈判中的核心地位,积极发挥了“促谈、促合、促成”的作用,推动会议取得了积极成果。


俄罗斯卫星通信社9月11日发文称:中国和东盟对RCEP采取务实态度为印度树立了典范。文章指出,印度担心在RCEP框架下贸易自由化之后中国商品会大量涌入,并认为这可能会损害本国农业部门。有印度企业代表甚至称“一旦加入RCEP可能会对印度本土产业造成毁灭性冲击”。


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专家叶卡捷琳娜·阿拉波娃在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指出,今天印度正处于相当困难时期。一方面,它的确依赖中国,中国可以成为印度潜在增长的源泉。印度受益于扩大同亚洲伙伴的互动。另一方面,印度是美国的合作伙伴,所以它必须以某种方式保持平衡。


客观的讲,印度的经济发展现状确实出现很大问题。根据印度中央统计局8月30日公布的第二季度(4月-6月)数据,印度GDP增幅仅为5%,同比减少3个百分点,这是总理莫迪2014年执政以来的最差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印度2019-2020财年的经济增速预期下调0.3个百分点至7%。这已是IMF第二次下调印度经济增长预期。受到制造业停滞、消费下降等因素的影响,这个亚洲第三大经济体正面临巨大考验。


印度的发展困境既有本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因素,也有全球经济发展动荡的影响。要想重振印度经济,甩锅和无理的指责是不可取的。只有积极真诚的谈判态度才有可能为印度经济恢复良好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对于一个需要多方参与共同努力的经贸协定来说,没有哪一个国家应该对一个犹豫不决的谈判方保持无底线的耐心。正如有学者犀利指出的那样:难道印度永远不推动,其他国家间就不能有自贸协议了吗?毕竟,不可能让所有国家只等印度。


作者系云南财经大学研究员

编辑:SHAN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