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时观察|印度经济发展触碰“天花板”了?

发布时间:2019-12-04 发布者:亚时财经

亚洲时报特约评论员 张浩

 

印度经济连续3个季度下滑,从上个季度5%,下滑到第三季度的4.5%,预计今年第四季度经济表现可能更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原本预测印度今年经济增长率可达7.3%,现已经被下调至5.8%。与此同时,印度通货膨胀率达到了4.8%。换言之,印度经济实际上已停滞不前,完全在依靠通胀带动。


 

(图源:网络)


发展经济的潜力


印度经济总被评论为有潜力,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印度有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印度18至39岁年轻人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他们不但是劳动力,也是消费潜力,再加上印度广阔的国土面积、丰富的自然资源、一定的科技实力,可以说,印度是一个经济潜力巨大的国家。


然而,印度却似乎早早耗尽了自己潜能,在人均GDP尚未步入中等收入门槛时,就停止了发展,让世界大呼意外。但是如果仔细看看下列数字,可能不会感到那么意外了。印度的失业率是6%,这个数字似乎不是很高,但这是整个印度工龄人口的总比例,过去印度经济高速增长,发展出大量的粗放型产业,提供了很多较为低端的就业岗位,算是解决了不少就业问题,但是现在难以为继了。


这6%的失业率,继续细分一下年龄段,在18至39岁这个劳动力人口阶段,印度的失业率为23.5%,其中女性失业率为27%。这意味着每4个印度年轻人中,就有一个没有工作,每3个印度女性中,就有一个失业在家。而真正在城镇就业的年轻人,只占印度年轻人的46%。这意味着整个国家失去了活力,年轻人只能坐在家里徒耗青春。由此看,印度经济停止不前似乎也就不难理解了。


 

(图源:网络)


印度的治理体系


归根结底,印度的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治理体系的问题。经济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受国家发展方方面面的影响,就拿印度来说,印度是一个传统又封闭的国家,虽然他们宏观经济政策趋向开放,但实际上非常排外。印度营商环境指数只排名世界第77名,企业落地审批时间为中国的三倍还多,腐败指数为世界第78名,印度44.6%的未成年女性已婚,还有34%的女性不识字。


印度迄今为止还有3亿人被划分为种姓制度中的“贱民”,这个概念似乎不应该出现在一个现代国家中,可却实实在在是印度文化的根基。印度一切的文化都源于种姓制度,至少现在还很难打破,印度交通封闭的山区部落,甚至还存在长老决定一切,政府只是服务的情况。印度有100多个民族,列表民族有500多个,印度的文化内核是排斥外来主义和科技发展的,印度人天生认为自己就在社会中的某个阶层,这就是所谓的“宿命”。


印度政府并不急于对这些广大的底层群众进行“开化”式教育,印度是一个新自由主义经济国家,国家的注意力和资本投向主要是跟着大资本家利益走。在印度,垄断行业很普遍,基本每个领域保持一家大型垄断企业,其余都只是陪衬,比如航空产业就只有印度斯坦航空公司,汽车产业则全靠塔塔汽车,造船业全靠科钦造船厂


印度政府认为,资源的自行配置会让大企业不断发展,城市化不断提高,从而带动社会产业不断升级,底层人不断提高自己收入。但就在这个过程中,印度社会早早就抛弃了农村、山区地区的基层群众,经济发展开始在高种姓的部分人之间运转,一个贫困发生率为20%左右的国家,却把自己包装为“世界办公室”、“亚洲IT产业中心”,高阶层自己控制下的经济游戏,早已经没有了底层人的发展空间。



(图源:新华社)


印度政府的作为


面对积重难返的局面,印度政府只是在治标不治本地提出一些宏观经济政策,一些适应大工业、大企业、精英人才的政策。比如,印度近期大规模出售国有资产,吸引社会投资,这就只能针对印度社会中最富有阶层;印度宣布开放金融市场,开放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大量吸引外资投资,想要在5年内向铁路、公路、港口等投资1.44万亿美元,但是印度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2000多亿美元,政府债务占GDP比例已经达到了68%以上,这个唯一能惠民的设想,却不过是镜花水月。


即便如此,印度还不想方设法发展大量劳动力密集产业,发展大量的技术学校,首先解决底层的就业问题,解决起码的收入问题,却还在想方设法发展技术密集型的电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想要学习其他国家科技强国的路线,最终导致印度经济发展的最后一点潜力也被榨空,当高种姓的印度高端人才大量进入欧美企业高层时,印度的底层还在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贫富差距、教育差距、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其实,要想解决印度的问题说起来也简单,最根本的是,印度应在全国开始大规模的思想教育,把政府投资引向教育产业,平均分配教育资源,提高受教育人群比率,特别是让最基层、最边远的人群也能享受教育,然后提高就业率,以此快速带动印度经济起飞。然而,这一切在当下的印度似乎很难做到。印度经济恐怕已经触碰“天花板”,不进行改革,空再难提高。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