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时观察|印度电影《十五条》抨击种姓制度

发布时间:2019-07-05 发布者:亚时财经

两千多年来,印度人一直生活在严格的种姓制度、并且已经固化的社会结构。上周在印度上映的电影《第十五条》便聚焦这一问题,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反响,一些高种姓人士甚至试图禁播该电影

 


《第十五条》电影海报



电影《第十五条》与印度宪法第十五条款有关,该条款禁止任何基于种姓、信仰或宗教的歧视。电影围绕20145月两名年轻女子在北方邦某地被强奸和谋杀的真实案件展开。她们是贱民的后裔,属于达利特·毛里亚社区。电影还虚构了一个年轻的上层种姓警察的角色,他奉命前往该地调查此案,进而引发了一系列对种姓、压迫、正义和身份认同问题思考

 

达利特是印度的“贱民阶层”,社会结构最底层据印度国家犯罪记录局(NCRB)的数据,对达利特人施暴的犯罪事件近年来持续增长,从2015年的38,670增长至201640,801起,然而判罪率大幅下降。

 

研究人员达希瓦尔指出,“警方的记录和相关报告显示,达利特犯下的罪行中,只有十分之一被登记为第一信息报告FIR),作为国家犯罪记录局数据的基础。因此,实际上对达利特的犯罪案件应该比报告数据多几倍。

 

十五的导演阿努巴夫辛哈对达利特人受到的不公平对待愤慨良久。他对《亚洲时报》,“身边每天都在发生歧视和压迫,我们已经习惯了并选择无视

 

电影上映后,此前鲜为人知的婆罗门社(Brahmin Samaj)向最高法院提交了一份请愿书,要求禁止放映这部电影。

 

印度的种姓制度将印度教徒分为四大类。高种姓分别是婆罗门(祭司、学者)刹帝利(武士、国王)吠舍(手艺人、商人、地主)。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这部分人约占总人口的15%。第四类被认为是“低种姓”,称作首陀罗(平民、农民、仆人)目前已被正式归类为“其他落后阶层”占印度人口的42%达利特”则是在原始的印度教种姓制度之外的另一社会阶层,处于社会结构的最底层。1935年以来,他们的后代根据政府法案一直被称为贱民阶层。不过,在政治上他们更愿意被称为达利特。该阶层约人口的16.8%

 

种姓制度导致了几个世纪以来的压迫和对基本人权的剥夺。达利特人被迫从事所有卑微的工作,不允许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变化。虽然许多人改信伊斯兰教或基督教,但其后代都继续受到祖先社会地位而致的不公平待遇

 

在印度,没有人能逃脱种姓制度的桎梏据称,连印度总统拉姆·纳特·科温德和他的达利特妻子,都曾被禁止进入奥里萨邦的一座著名寺庙。

 

资深记者兼作家迪利普·曼达尔评价道,“达利特人用他们的汗水和鲜血与种姓制度进行了这么多年的斗争,他们在影片中没有任何角色。相反,主角却是一个婆罗门。这不禁让人想起把白人男性描绘成‘救世主’的电影。”

 

学者、达利特维权人士曼格什·达希尔也批评了影片中的“婆罗门救世主”。他在《亚洲时报》的采访中提到,“这部电影展现了达利特人的弱小无助,他们需要救世主,而最终的救世主竟然是婆罗门。但问题就在于,婆罗门根本不可能成为达利特人的救世主。

 

但他也认为,上层种姓已经使种姓制度正常化,他们掌控了包括媒体在内的大多数组织,对种姓制度展开讨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导演辛哈回应称,“我明白他们所言何物,我也同意这些批评但我的立场是,我们这些享有特权的人必须利用这些批评来对抗盛行了几个世纪之久的东西。《第十五条》不是要把上层种姓描绘成救世主,而是要让他们意识到哪里出了问题。”

 

辛哈补充道,“在我们的封闭式寓所里,我们乐于实行种姓隔离,司机、助手和女佣远离我们乘坐不同的电梯。这是我们的现状,但人们已经对这些问题免疫了。我希望这部电影能帮助下一代人解决我们这一代人未能解决这些问题。


文章来源: Asia Times

原文链接:

https://www.asiatimes.com/2019/07/article/film-provokes-india-to-look-at-its-deep-schisms-of-caste/

实习编译:杨洪美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