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献给远方
发布时间:2020-06-28 发布者:亚时财经
6月25日端午节,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网络与传播”读书会举行了一项特殊的读书活动:“读诗,献给远方——《离骚》阅读分享会”。
分享会现场
活动伊始,主持人曹远从端午节、毕业季这两个特殊的时间点以及“离骚”二字的“离别的愁绪”的含义出发,阐明了本次读书会选择读《离骚》的特殊意义。在7位2020届毕业生一一接力朗诵完《离骚》后,线上线下参与到读书会的同学们围绕《离骚》开始畅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离骚》有着宏大的文本内容与丰富的意义延伸,因此对于《离骚》的讨论,大家有多方面的展开,也有多元的个人见解与看法,相关讨论主要聚焦于《离骚》文本的文学价值与美感、《离骚》所传达出的精神、屈原的人物形象、屈原面临的理想与现实、以及当代学生要如何对待理想与现实等问题。
在对《离骚》的文本进行品评时,研究生唐玮伟从《离骚》带来的美感出发,首先屈原的用词很美、文采很瑰丽,其次《离骚》的文本呈现出了“蒙太奇”感,基本上每一句诗都呈现出一个画面,比如种香草、用菱叶织衣、在兰草水边骑马、求娶神女、欲出走楚国又恋恋不舍等,这些画面组接起来,一个追求高远又苦苦挣扎的屈原形象慢慢浮现在大家脑海中,此外屈原对于神宫的奇幻与现实部分交替交织的描绘,将视角就在奇幻与现实中切换,在奇幻部分还能观照到现实,这种丰富的意象切换连接带来了很强的画面感。
研究生徐伟竞则从《离骚》读起来的韵律感角度来谈自己的体会:“十分押韵,很有节奏感,可能与它的用词以及体裁有关,如果用当时的楚方言来读可能会别有风味。”本科生郭宸认为《离骚》是一个很浪漫主义的诗歌,但屈原的浪漫主义只是体现在用词和丰富的想象力上,最后落实到诗人的心境里他是非常苦闷的,内心有太多纠结。郭宸认为屈原坚持自己且不轻易改变有一些“知识分子的品格”的意味,而最终底线被突破选择投水自尽则有一种“悲观的英雄主义的色彩”。
在对《离骚》的精神内涵的解读上,本科毕业生敖淼从“悲剧感”谈起,他将《离骚》与但丁的《神曲》做比较,认为屈原想通过对自己的认识而获得真正的自由。他还从“道”与“术”的角度来谈如何学习屈原,“我们可以学习屈原对于祖国的热爱、对社会不公勇敢抨击以及坚守人格品行的‘道’。”此外,敖淼将《离骚》与春秋战国另一部著作《孙子兵法》做比较,《孙子兵法》中的“兵者,诡道也”与屈原坚守自我的处事方式是相对的,选择直接面对的坚守,还是“曲线救国”的变通,则是可以因人而异的“术”的选择。
本科毕业生何昕烨认为也许在当下我们对屈原的无奈很难感同身受,但屈原精神将一直激励着我们,面对人生道路要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本科生林文舟提出屈原是知道坚持自我的代价,但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刚正耿直,并为后世开创一条执着的道路,虽然这条路的尽头不够尽如人意,但屈原的行为向后世证明有人可以做到不向荒谬的环境妥协,“在现实社会中妥协与适应是非常好的处世之道,但是能够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不随波逐流,是非常难得的。”
另一个大家着重讨论的问题聚焦于“理想与现实”:历史上的屈原面临着怎样的理想与现实、以及当代学生要如何对待理想与现实。
研究生曹远认为屈原在面对理想与现实冲突时,投江是极端的,回到本次读书会“献给远方”的主题,毕业生往往也会经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屈原这种不够变通的行事方式未必是值得借鉴的。研究生吴晶晶则持不同的观点,“如果屈原未曾纵江一跃,屈原的故事是否还能有这么好的传播效果吗?”,她认为屈原的投江是“诗人的选择”,她拿传播学中的“镜中我”概念来阐释屈原并非不懂变通,当理想与世人的选择相悖时,他在《离骚》中选择向自然与神巫求问答案,这种超脱正是屈原的变通,“与其活得长久,屈原更想要活得纯粹。”
研究生庄晓也认可屈原对自我的坚守,她认为屈原是对自己原则、底线的坚持,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国君听信佞臣谗言,屈原为却不被重视,最终楚国被灭,“屈原以死明志,这种坚持是屈原的家国情怀的体现。”研究生郭翔宇引用了鲁迅的说法,“悲剧就是把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同时也认为正是这种悲剧的人生成就了屈原在浪漫主义文学上的成就。
研究生屈亚楠提出,如果屈原活得不露锋芒一些,他的名字就不会流传至今,而努力去融入社会的我们,绝大多数都无法取得比肩屈原的成就。“对于即将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的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有过实习经历,遭受过来自社会的‘暴击’,这时候再去看屈原的锋芒毕露,再去看《离骚》的诗篇,我们应该会有不同的感受。”
在老师的分享点评环节,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李菁指出,读经典、读《离骚》,首先要注重文本的准确性,最好找到经过官方检证的版本来朗读与品鉴。李菁认为读《离骚》的意义在于,我们长久以来传承的文化精神是部分来自于屈原的。屈原是中国文化源头上一个人格楷模,他创作的《离骚》蕴含着许多中国的文化精神,一是家国情怀,忧国忧民,二是独立精神,保持生命的纯粹,不随波逐流,三是不屈精神与探索精神。“屈原的纵身一跃,作为一个精神榜样,从此为我们的文化起源立下了一个标杆,他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的一个核心。”李菁认为读《离骚》最好的方式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因为屈原在用字、在抒发感情上对后来诗歌发展是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如果可以逐字逐句地品读将会有更别样的感觉。点评屈原的人格特质时,李菁认为即便屈原有着“露才扬己”的性格,但在文学的长河中是需要这样一种形象的,如果没有屈原的标杆,“可能我们就看不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看不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最后,李菁老师勉励同学们说,远方离我们并不远,进入职场之后,我们可能会发生很多变化,但不要忘记内心美好的东西,屈原《离骚》这些精神的源头所给予我们的美好东西,有一天会呼唤我们,涤荡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活得很美。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李菁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讲师陈学晶从她研究的艺术学方面作为话题引入,认为屈原的文字很具有语言上的画面感,比如屈原所提到的诸如香草等物象,给后世带来了宝贵的想象力方面的启示。在“理想与现实”的话题上,陈学晶认为这二者其实并非是二元对立的关系,“只有认清现实应当是自己的现实,而不是为了迎合大众的现实,把握住自己的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处理好了。”回归到屈原这个形象,陈学晶认为像屈原这种知识分子形象存在着非常认真、乃至较真的态度,如果屈原的《离骚》只有抱怨,不会取得现在的地位,屈原通过创造“骚体”这种形式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把精神上的追求,用以文学样式的承载,最后形成了有价值的文字,留存住了精神、画面感甚至是楚地的风俗”,这些都是屈原及其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分享的最后,陈学晶老师回忆起自己在厦大求学时的感受,还提醒即将远行同学们,这段求学经历会是大家今后无比怀念的过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讲师陈学晶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苏俊斌说,诵读《离骚》是一次中华文化溯源之旅,经典是常读常新的,希望同学们在2020年端午节读《离骚》,能够开启未来终身阅读和体悟《离骚》的精神之旅。他认为“诗”和“远方”关乎“道”,“道”与个体的当下生活并不矛盾,古人“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因为闻道悟道而超越生命个体的局限性,使得生命不虚度。“诗”和“远方”的意义正在于此。要“忧国忧民”而不是只“忧”自己,才能超越个体生活的“苟且”,而有了可以寄托家国情怀的“诗”和“远方”。
左起为敖淼、黄文、聂鑫、苏俊斌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聂鑫表示,“相比20年前读《离骚》,今天重读更觉通透。”聂鑫赞同从今天开始再读《离骚》,而且要一字一字、一句一句读。中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文化创新需要我们对这些文化瑰宝的充分理解。同时,她也认为,年轻时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可能会很大,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同的职场要求不同,但每个人的禀赋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去寻找与自己相对匹配的道路,以减小自己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务秘书黄文用苏联壮大海军时造航母或是核潜艇这样一个事关选择的故事来给大家谈“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处理。当赫鲁晓夫不同意造航母时,军事家戈尔什科夫通过“曲线救国”的方式,以不断升级载机巡洋舰为名“暗度陈仓”,最终帮助苏联成功发展了航母实力,黄文总结到:“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智商与情商都要高。”
这场跨越千年的古今对话与交流持续2个多小时,在读书会的结尾,李菁为大家作出总结:“当我们走入社会之后,会发现读《离骚》越来越困难,也许你下一次读《离骚》会是在20年之后,但有一点我是相信的,远方离我们并不远,远方其实就在我们心里,我们读了众多的圣贤书与美好的东西,它们是不会泯灭的。”
作者:马帅莎、曹远
摄影:郭翔宇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热门话题更多>>
国务院国资委网站3月31日发布消息,经报国务院批..[查看详细]
2021-04-01 10:43
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查看详细]
2021-03-31 10:20
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2月份,..[查看详细]
2021-03-25 15:22
3月22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查看详细]
2021-03-22 16:53
风电板块走强,节能风电拉升涨停,大金重工涨超6%..[查看详细]
2021-03-19 10:47
3月1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加强对语..[查看详细]
2021-03-18 19:36
1-2月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查看详细]
2021-03-15 14:41
3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查看详细]
2021-03-12 10:00
今日,核电板块走强,整个指数大涨4%。截至发稿,..[查看详细]
2021-03-08 15:11
今天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查看详细]
2021-03-05 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