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1920年代印度在峇里岛的无力感
发布时间:2018-12-05 发布者:Asia Times
7年前,当Anuradha Roy第一次来乌布作家和读者节(Ubud Writers and Readers Festival)时,她深入地了解了峇里岛的历史。那段经历为她近日出版的新书“All the Lives We Never Lived”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亚洲时报(ATimes.com)报导
尽管Roy这本第4部小说与印尼的度假小岛有着现代和历史的联系,但它的核心是审视当代印度及其种种问题,如民族主义和日益加剧的不平等所带来的危险。
Roy说:“写作此书时,我所关注的是一个艺术家在国家遇上危机时该如何自处。我所有作品都是关于无力感的”。
尽管如此,书中仍带有希望元素。其中包括印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与德国画家史毕斯(Walter Spies)在峇里岛的一次会面。
Roy说:“那时我正构思,这个故事里有一个极具想象力但非常孤独的小男孩,他与母亲的关系很疏远。他活在图画里,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虚构的世界。但那些图画是什么呢?然后我想起了史毕斯”。
史毕斯是一个德国外交官的儿子,于1895年出生于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全家被监禁。战争结束后,史毕斯搬到德国,在那里开始了前卫风格的绘画创作。之后他逃离了欧洲,于1927年到达峇里岛,在那里继续创作并提携本土画家。
作为一个峇里岛文化的爱好者,史毕斯也为创造峇里岛持久的艺术神秘感出了一分力。
泰戈尔于1927年也到达了峇里岛,为他的维斯瓦·巴拉蒂大学(Visva-Bharati University)筹款,同时扩大印度与东南亚之间自10世纪起的联系。史毕斯为泰戈尔担任了几天的导游。 Roy被两人的这次会面所吸引,并将其改编成了虚构故事。
在Roy的小说中,男孩的母亲与泰戈尔乘坐同一艘船来到峇里岛,她同时也深受与史毕斯相遇的影响。史毕斯曾经去过印度,在那里遇到男孩的母亲,带她认识一个不同的世界并鼓励她离开令人窒息的婚姻,启程前去峇里岛。
这部小说反映了印度知识分子在政治和社会动荡期间对艺术的辩论。
正如小说中所展现的一样,Roy认为平权问题迫在眉睫。她说:“我觉得今时今日印度的希望在于女性和贱民阶级(Dalit)。他们是被压迫者,他们将会带来改变”。
热门话题更多>>
国务院国资委网站3月31日发布消息,经报国务院批..[查看详细]
2021-04-01 10:43
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查看详细]
2021-03-31 10:20
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2月份,..[查看详细]
2021-03-25 15:22
3月22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查看详细]
2021-03-22 16:53
风电板块走强,节能风电拉升涨停,大金重工涨超6%..[查看详细]
2021-03-19 10:47
3月1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加强对语..[查看详细]
2021-03-18 19:36
1-2月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查看详细]
2021-03-15 14:41
3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查看详细]
2021-03-12 10:00
今日,核电板块走强,整个指数大涨4%。截至发稿,..[查看详细]
2021-03-08 15:11
今天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查看详细]
2021-03-05 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