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时评论|文学诺奖“双黄蛋”回归传统文学?

发布时间:2019-10-14 发布者:亚时财经

亚洲时报特约评论员 张敬伟


诺贝尔文学奖终于出来了,而且颁出的是“双黄蛋”。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左)与彼得·汉德克(右)


10月10日,瑞典文学院正式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将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


有人认为这是诺贝尔文学奖70年来的第一次“双黄蛋”,其实这个“双黄蛋”其中之一是补发去年因为丑闻而空缺的奖项而已。


在所有诺贝尔奖项中,和平奖和文学奖最具争议。和自然科学有着全球认可的标准不同,和平奖和文学奖存在着意识形态争议。以意识形态稍弱的文学奖为例,获奖者大多是西方作家。去年的丑闻,让诺贝尔文学奖空缺一年。今年文学奖的“双黄蛋”也更为人关注。


不过,网络时代自媒体的发达,让人人成为作家成为可能。尊奉主流或传统文学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影响力也大不如从前。更何况,诺贝尔文学奖重视传统文学,导致获奖的文学家都已经年岁很高。他们的成名作也是“过去式”——除了文学专业人士和翻译界,很少人知道他们的作品。


本世纪以来,已经有18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去世,除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索尔仁尼琴、索尔·贝娄、卡米洛·何塞·塞拉等几位作家是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诺奖得主,其他都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诺奖得主。他们的作品各有特色和价值,但和“书香”时代经典作家和不朽作品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不是读者厚古薄今,而是时代在发生变化,从印刷到数码,这是革命性的变化。快阅读、快写作变得经济和高效,网络时代的信马由缰,亦可让每个人都能突破文学语言、修辞和技巧的掣肘,从而形成娱乐性极强的消费文学快餐。在此情势下,诺贝尔文学奖虽然是对传统和主流文学的最高奖掖,但网络文学才是真正的大众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让传统作家奉为圭臬,却未必能够触发普通读者共鸣。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前后,才能激荡起些微的涟漪--出版界会出版新科文学诺奖获得者的著作,舆论场也会报道一些获奖作家的生平。


57岁的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在此之前连续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再获诺贝尔文学奖,可谓锦上添花。即便如此,这位算是“中青年”的波兰女作家,除非是专业人士,又有谁知道她呢?一朝成名天下闻,她倏地成为全球舆论焦点,包括中国舆论场、文学界和翻译家也开始不吝称其为“文学巨匠”。


其实,圈内人和舆论场更关切的并非作家本人,而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


波兰作家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显克微支、莱蒙特和辛波斯卡再到托卡尔丘克,这个多灾多难的欧洲国家也算是文学大国了。相比之下,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地利剧作家彼得-汉德克名气更大。


一方面,他反传统的戏剧文本《骂观众》和文斯德合作的电影《柏林苍穹下》(编剧)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另一方面,他多年来也多次登上博彩公司的赔率榜。尽管如此,评论者认为他的剧作反传统,具有先锋试验性质。


但是他认为自己属于十九世纪的传统文学,而且他对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直言不讳——瑞典文学院犯了“巨大的错误”。他认为文学是可以阅读的,但是鲍勃·迪伦却不可以。可见,瑞典文学院、读者和评论者和作家本人的认知是复杂甚至矛盾的。


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图源:网络)


有人认为,诺贝尔文学奖颁出“双黄蛋”是回归文学传统。其实,瑞典文学奖一直在恪守文学传统,已经和网络时代的读者诉求渐行渐远。诺贝尔文学奖的“双黄蛋”效应,能维持数月也就不错了。


“万年陪跑”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虽然一直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其知名度已经远远超过多年来获奖的作家们。对于村上,他没有蹭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热度,反而是诺贝尔文学奖蹭了他的热度。


文学是人学,作为作家的人也不能免俗。譬如中国作家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家,这是中国作家真正的突破,当其拿到900万瑞典克朗(645万人民币)时,笑言想在北京三环内买套大房子--即便在当时,他的安居愿望也不可能实现,只能在五环外买一套200平米的房子。因为“魔幻现实主义”而获奖的中国作家,也不得不回到尴尬现实。


其实,这何尝不是作家砥砺现实、感悟生活的灵感由头。感悟现实,体味生活,发现现实中的酸甜苦辣麻涩,把红尘场中的悲欢离合升华,变成文学作品,正是文学家的责任。


今年被博彩公司关注的中国作家也不少,如中国作家残雪、余华、杨炼都榜上有名。尤其残雪,这位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协作的“先锋派”作家,一直不为圈内人和读者熟知,但是上了赔率榜,反而成为热点人物。这也凸显,随着中国硬实力的提升,作为软实力之一的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也越来越受到全球关注。


关于中国作家残雪的话题在微博上被热议(图源:新浪微博截图)


获奖作家值得祝贺,但诺贝尔文学奖不是评价文学的唯一标准。传统文学让人尊重,网络文学也应认可。



编辑:SHAN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