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时观察|科创板能否超越纳斯达克?

发布时间:2019-07-25 发布者:亚时财经

亚洲时报特约评论员 苏世伟


首批公司7月22日上市,有人认为这些科技公司的含金量不足,是二、三流公司;科创板也将是“韭菜的收割场”,是一个翻新的创业板。更有人直言:科创板与纳斯达克至少是三十年的差距。其实,科创板首批上市公司中有不少以黑科技为主打,超导材料、氢能源、芯片刻蚀和军工红外设备等,只要有适宜的土壤,这些公司可能就是明天的华为和大疆。


(图源:网络)


科创板的市场定位是落实创新驱动和科技强国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通过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来激发市场活力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科创板上市不仅在于一般的经济意义——成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更重要的是能否实现资本市场和科技创新更加深度的融合,体现出更加包容、平衡的理念,真正服务于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乃至在功能和贡献上超越美国的纳斯达克。


我们回顾纳斯达克之路,再看科创板起步的环境、条件,肯定是瑕瑜互见,但科创板的发展潜力和机遇是纳斯达克所未有的。50多年前,美国硅谷附近的高校师生,希望通过游说资本大佬,让自己的最新技术走出实验室,点亮创业的星火。然而,纽交所的上市门槛可谓高大上:市场价值为4000万美元,并拥有2000位股东。这一门槛必然让硅谷高校师生望而却步,但全美证券商协会却没有轻易打发这些师生,而是建立纳斯达克模式,给你们一份薄地,自己折腾去吧。


早年纳斯达克的功能就是股票报价系统,没有挂牌标准,连个交易所都称不上,因为起点太低,在股民眼里纳斯达克就是“垃圾股”的集散地,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在1971年,“垃圾股”中一家很小且没人关注的公司,上市名称叫英特尔,筹集了820万美元,达不到纽交所的上市标准,挂牌纳斯达克碰运气。刚刚创业3年的英特尔公司上市大半年,没人理睬。但是年底英特尔推出世界首款商用微处理器Intel 4004,就是电脑的CPU。因为用户对微处理器技术的需求,英特尔华丽转身,纳斯达克也变成了“白天鹅”。


1977年苹果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1986年微软与甲骨文两兄弟手拉手也来了。至于后来的思科、雅虎、亚马逊加入纳斯达克,就没什么悬念了,互联网时代,你不来我这儿,还能去哪?实际上,纳斯达克80%的股票,都是流通不起来的僵尸股。30年来,纳斯达克可谓大浪淘沙,上市近13000家,退市近15000家公司,股票总数从5000家降到不到3000家。纳斯达克之所以远远甩出其他地方的创业板,就是因为它支持了Intel、微软、谷歌等这些当年的“丑小鸭”。


(图源:网络)


科创板能否成为创新与产业转化的第一梯队,对中国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企业家和科学家们在科创板上打造出一流的技术和产业,从而带动整个国家走向富强。资本市场是促进科技和资本的融合、加速创新资本形成的有效载体。


科技创新本身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无论间接融资、短期融资对此都有些力不从心。近年,虽然中国资本市场在加大支持科技创新力度上,已经取得很多共识和经验但二者的对接还不充分,更谈不上融合。有发展潜力的创新企业选择境外上市,就证明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中国科技创新还面临美国的打压和挑战。美国通过制裁华为这个事件,就是以华为作为靶子迫使中国制造2025改弦易辙,扭曲中国发展高科技的路线。美国的梦想是像驾驭欧盟、日、韩那样,左右中国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维护自身的“老大”地位。


科创板的发展潜力和机遇是纳斯达克所未有的。中国和欧盟、日、韩不同,中国是独立主权国家,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保证国民才安心去做科技创新的事情。 


1980年代的日本东芝公司卖了机床给苏联,日本警方按照美国的意愿,逮捕东芝高管。这样的事情不会在中国发生,倒是美国担心以后会在美国发生。如果中国的金融制度能更加完善,并且更加开放,在股市制度上也能更加健全的话,还是吸引大企业回归的,一些中国企业选择在美国和中国香港上市,无非是那里有更多的投资者,更开放的制度,更严格的监管。


高科技发展伴随着高投入和高风险,当然是官民一体,共同分担。中国政府是令行禁止的中央政府,不但能够凝聚社会共识,还能把所有人的力量都朝经济建设的方向引导,这是科创板的在别的国家很难享有的科技创新“沃土”。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