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日本崛起對中國的教訓(上)
發布時間:2019-01-30 發布者:IPP
1979年哈佛大學傅高義(Ezra Vogel)教授在美國出版了題爲《日本第一:對美國的教訓》的著作。這本書馬上被翻譯成日文,于1980年出版。在日文版出版之後,這本書一直是日本最暢銷、由一位西方學者寫日本的著作。
1979年哈佛大學傅高義教授在美國出版了題爲《日本第一:對美國的教訓》的著作。
不過,1986年《廣場協議》之後,日本在短短一段時間裏便經曆了從股市、房市經濟的“騰飛”到經濟泡沫破滅的全過程,驚心動魄。1991年,另一位西方學者瓊恩·沃羅諾夫(Jon Woronoff)寫了另一本書來回應傅高義的《日本第一》,書名叫《日本什麽都是,但就不是第一》(Japan as Anything but Number One)。也就是說,日本是否是一個成功的故事,至少是否如傅高義所說的那樣成功,在西方一直是有争議的。
傅高義在談到爲什麽要在20世紀70年代末寫《日本第一》時說,主要是“爲了讓美國人知道日本人很多事情做得非常好,至少比美國做得好,而當時美國人并不了解日本人取得了這麽大成績。”他舉了很多例子,如日本的普及教育很成功;社會治安很好,犯罪率較低;貧富差距不大;培養了非常能幹的官員,而且官員腐敗不那麽嚴重;公司内部非常合作、團結,産品質量提高得很快等等。傅高義認爲,總結戰後日本發展經驗的真正目的是“對美國的啓示”,讓“美國人一看書名吓一跳,認真去了解日本,學習日本的長處”“讓那些爲自己的文化感到驕傲的美國人警醒,亞洲文化也是可以創造奇迹的!”
《日本第一》出版後産生了很大反響,在日本成爲一本家喻戶曉的暢銷書。在東亞,這本書也是一些國家的政府推薦給公務員的必讀書。這本書帶給日本人的“自傲感”是任何東西也難以取代的。日本的商界在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變得洋洋得意起來,一些人借着日元升值勢頭狂妄地聲稱“要把美國買下來!”。不過好景不長,随着經濟泡沫的破滅,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前10年度過了“失去的二十年”。之後,與其說是經濟穩定下來,但不如說處于長期的“滞漲”階段。
誠然,對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也是可以讨論的。傅高義本人對此很不以爲然。雖然他也認爲日本亟須改革,但日本經濟發展的水平、教育、知識、國民素質水平仍然很高,日本社會比美國人更節儉,日本很多公司仍很成功,很多産業仍是世界第一,在不少高科技領域,日本的出口仍然強勁,日本企業制度雖然有所改變或改進,但并沒有被完全抛棄。
實際上,在2000年,傅高義還出版了另外一本書,不過沒有引起人們更多的關注罷了。這本書叫《日本仍是第一嗎?》(Is Japan Still Number One?)。這本書總結了美國人在哪些方面已經從日本學到了教訓,同時也開始讨論日本本身可以接受的教訓,提出了日本如何通過進一步改革自身而繼續強大的建議。2016年,日本的一個出版物出版了一期題爲“2050年日本會成爲世界頂端強國嗎?”的專刊。在專刊中,傅高義仍然表示樂觀。
傅高義一直高評價日本
一些人批評說傅高義“忽悠”了日本。不過,總體上,傅高義對日本的評價是客觀的。日本是亞洲第一個實現現代化的國家,人們尤其是在亞洲對日本總有過高的期望。很多對日本的批評就來自這種過高的期望。今天的日本的确面臨很多問題,尤其是人口老化和社會欲望低下,但所有發達經濟體都面臨着嚴峻的問題,日本并不例外。實際上,較之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日本的問題并非那麽嚴峻。對大多數人來說,日本仍然是一個非常适宜居住的“美好社會”。
傅高義本人也認爲中國更須學習日本,特别是學習日本在發展過程中“做得比美國好的地方”,而不要“學美國不好的地方”。日本人總的來說富而不奢,不像美國人那樣過度消費;日本在社會公平與和諧方面雖然不如過去,但仍然比美國做得好,特别是企業内部比較平等。在改革開放以後的很長時間裏,中國的确是向日本學習的;或者說,日本是中國重點學習對象之一。
傅高義認爲中國更須學習日本。
但随着國家的繼續崛起,很多中國人變得自傲起來,覺得日本經驗不值得一看了。在一些人眼中,甚至連美國都不須要重視了。直到近年來大批中國消費者蜂擁至日本購買各種日本制造品,直到這次中美貿易戰開始,他們才發現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竟然缺失了這麽多東西。傅高義有關中國向日本學習的這些觀點,都是值得人們注意的。
傅高義非常謙虛,他并沒有多說中國可以在日本的崛起過程中吸取怎樣的教訓。很多年來,他一直關切中、美、日之間的關系,論著不少。最近,他完成了一本中日關系的大作,從隋唐講到現在。如果人們仔細閱讀傅高義的諸多作品,不難從中得出中國可以從日本的崛起中學到怎樣的教訓。這些教訓不僅僅是上述内部方方面面的發展,同樣重要的是如何應付本身崛起的環境。
日本從二戰的廢墟中崛起,很快成爲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後來被中國所超越)。日本的崛起可以說是和平的崛起,這不僅因爲日本二戰之後沒有和其他國家發生沖突,而且其他國家也是接受日本的崛起的。崛起、和平、讓其他國家接受等,這些都是人們在借鑒日本時須要思考的。
較之其他國家,戰後日本人是謙卑的、低調的。1955年到1973年,日本的國内生産總值年增長率達到10%。在1950年到1970年的20年間,日本的國内生産總值增長了20倍。1968年,日本便超越西德成爲世界上第三大經濟體。同時,日本成爲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1950年代,在世界的眼中,“日本制造”仍然是“廉價”的代名詞,但很快日本成爲制造業強國,在很多領域名副其實地趕上和超越了西方和美國。日本也成爲西方學者稱之爲“發展主義型國家”的原型和典型。
日本早已成爲制造業強國,在很多領域名副其實地趕上和超越了西方和美國。
日本是吸取了二戰的深刻教訓的。二戰前,日本統治者被明治維新之後的快速崛起沖昏了頭腦,試圖建立以日本爲中心的“東亞共榮圈”,揚言要把西方趕出亞洲,确立日本的霸權地位。但日本帝國主義的做法不僅使本身成爲犧牲品(戰敗),更對亞洲各國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二戰後,或許是因爲美國掌控了日本的外交環境,日本人埋頭苦幹。
在對外方面,日本往往把自己“僞裝”成西方,和西方話語保持高度的一緻性。盡管到1980年代,民間也出現“日本可以說不”的聲音,但整體精英界并沒有出現這種聲音,日本政府和主流社會的“親美”立場始終沒有變化過。同時,日本主動輔助美國,在提供“國際公共品”方面也盡力而爲。(完)
撰文:鄭永年/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
來源: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
特别聲明:本站轉載或引用之圖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站聯系,本站将及時更正、删除。版權問題及網站合作,請通過亞時财經郵箱聯系:asiatimescn@sina.com熱門話題更多>>
國務院國資委網站3月31日發布消息,經報國務院批..[查看詳細]
2021-04-01 10:43
3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查看詳細]
2021-03-31 10:20
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2月份,..[查看詳細]
2021-03-25 15:22
3月22日,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2..[查看詳細]
2021-03-22 16:53
風電闆塊走強,節能風電拉升漲停,大金重工漲超6%..[查看詳細]
2021-03-19 10:47
3月18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公安部加強對語..[查看詳細]
2021-03-18 19:36
1-2月份,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查看詳細]
2021-03-15 14:41
3月1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查看詳細]
2021-03-12 10:00
今日,核電闆塊走強,整個指數大漲4%。截至發稿,..[查看詳細]
2021-03-08 15:11
今天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查看詳細]
2021-03-05 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