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時觀察|"新戴高樂主義"正在法國逐漸形成

發布時間:2019-11-25 發布者:亞時财經

亞洲時報特約評論員


二次大戰結束後建立起來的世界格局中,法國往往被認爲是有些“另類的存在如按國土面積和人口算,法國隻能算一個中等國家,但卻跻身于世界強國之列,還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常之一。這主要原因是,法國實行的是“法國特色資本主義



2012年法國國慶閱兵,凱旋門上空,9架飛機拉出法國國旗三色彩煙。(圖源:中新網)


所謂“法國特色資本主義,主要表現爲:在社會制度和經濟發展方面,政府具有較強幹預能力;而對能源、運輸、銀行、保險等相關部門實行國有化;國内政治方面,左派長期執政,但又多次“左右共治;外交上強調獨立自主;軍事上堅持核威懾;語言文化方面主張“文化例外和“文化多元等等。


這一切都延續了戴高樂奉行的特立獨行的外交路線(後被稱之爲“戴高樂主義”)及20世紀90年代法國提出的“法蘭西文化例外”。所謂“戴高樂主義”,籠統地說,就是反對美國霸權,争取法國自由。



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圖源:網絡)


衆所周知,冷戰時期,法國是以美國爲首的西方陣營的主要一員,但同時又努力尋求獨立自主的外交。冷戰結束後,法國在國際關系中與美國的對抗和抵制幾乎沒有斷過:1958年,法國拒絕美國在法國領土上部署美國導彈,而自主研發核武器;1964年不顧美國的強力反對,與中國建交;1966年退出北約軍事組織(薩科齊上台後又宣布重新加入)……


爲堅持其獨立性,或發展“戴高樂主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以法國爲首的歐共體國家提出“文化例外”原則,認爲文化産品不等同于一般商品,應任其自由流通。由此,“法蘭西例外”便成了最能體現法國文化特性的用詞。後來,爲準确表達文化保護的内涵,使更多國家理解和支持其“文化例外”的立場,法國開始用“文化多樣性”取代原先“文化例外”的提法。


現任總統馬克龍入主愛麗舍宮後,宣稱要複興法國,重振法國國際地位,高調宣布自己是“戴高樂主義”的繼承者。馬克龍的這番表态在國際上引起熱議。


馬克龍主張建立歐洲軍團以代替美國駐軍,近期發表的三次談話矛頭都指向美國。有媒體報道說,馬克龍在外交上已扛起發展“新戴高樂主義”的反美大旗。


馬克龍最近在接受《經濟學人》訪談和幾次談話中,聲稱特朗普“抛棄了我們”“北約正在經曆腦死亡”“西方霸權已近末日”“全球政治體系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中”……這一系列言論在國際政治舞台,特别在西方國家,引起巨大反響。在唱衰西方霸權之時,馬克龍看來真要造美國的反了!



(圖源:新華社)


普遍認爲,跟特朗普不同,馬克龍如此講話絕不是信口開河,而是有備而來。在法國看來,最近幾年來,以美國爲軸心串聯起來的西方國家協作框架充滿裂痕,法國對美國在軍事、外交上的一些做法,對美國在特朗普領導下的“信譽擔當”都存在疑議, 在一系列基本理念上法美已不再和諧。自特朗普提出美國利益優先口号,歐美矛盾在不斷加大。


在馬克龍看來,既然特朗普可以提出“美國優先”,我們爲什麽不能強調“法國優先”?馬克龍入主愛麗舍宮後主張建立一支獨立的歐洲軍隊,不再依賴美國;在伊核問題、朝鮮半島問題以及氣候變化等一系列問題上,馬克龍的觀點與特朗普不盡一緻,甚至高度對立。


馬克龍的這些觀點、做法,在國内赢得很大贊譽,在西方政界和輿論界引發諸多議論。他自稱是“戴高樂主義”繼承者,主張在外交上既要與各大國發展關系,又要敢于提出批評。就任以來,盡管因在内政和經濟上表現欠佳,但在外交上收獲頗豐。


可以說,一種“新戴高樂主義”正在法國逐漸形成。



特别聲明:本站轉載或引用之圖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站聯系,本站将及時更正、删除。版權問題及網站合作,請通過亞時财經郵箱聯系:asiatimescn@sina.com

熱門話題更多>>

推薦文章

更多>>

掃一掃手機閱讀

ATimesCN手機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