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廣告圖片1

36條中華鲟因湖北工程開發死亡

發布時間:2018-11-23 發布者:綜合報道


【亞時中文網訊】2018年初就被責令停工的湖北省荊州市芈月橋等工程,近日終于實現停工,“代價”是36尾“極其珍貴”的子一代中華鲟親魚死亡。


中華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水中大熊貓”之稱,它的存在遠早于人類自身,在一億五千萬年前就已經存在,是長江特有的珍稀物種。存活至今的中華鲟數目非常稀少,目前全國僅有不足1000尾人工飼養的子一代中華鲟親魚,其中有567尾“栖身”于湖北恒升實業有限公司 ——一家養殖企業的中華鲟養殖基地内。


子一代親魚最爲珍貴,遺傳多樣性更豐富,對于物種保護有着特殊意義。在芈月橋施工過程中,中華鲟被迫搬遷,結果導緻極珍貴的36條子一代親魚死亡,而子二代中華鲟死亡更是高達6000條。這些曆經億萬年極其珍惜的遠古物種,倒在人類施工的嘈雜之中。


其實,由于該施工項目在初期已影響到中華鲟物種的保護,從一開始就被約談要求停工,然而一次次的批示,約談和通知,都沒能阻止當地的機械巨獸。


施工的嘈雜喧鬧聲讓大魚難以承受,同時養殖設備也十分簡陋,原本在大江大河裏遨遊的的身長2米至4米,體重可達1400多斤活化石隻能在5立方米的水池子裏紮堆生存,像魚缸中的金魚一樣,在多重壓力下最終導緻了珍稀物種喪命。


據澎湃新聞消息,農業農村部相關業務部門和湖北省農業廳已組建聯合調查組,對恒升公司展開調查。


如此意義重大,數量稀少的子一代中華鲟,栖息在一家商業養殖場。公司負責人說,此前決定開始繁育中華鲟是作爲戰略上的考慮,國家對其商業利用并未放開,這意味着中華鲟養殖是一筆賠錢的買賣。一家民企能否在虧損的前提下持續投入,做好中華鲟的保護和保育,實在讓人擔心。由企業來承擔“極珍貴”中華鲟的保護繁殖,本身就存在巨大風險。


旣然子一代中華鲟數量如此稀少,物種價值極端重要,最佳的辦法,理當是通過公共投入,進行保護和繁殖。所以,湖北荊州中華鲟的死亡事件,要解決的,不僅僅是一個中華鲟養殖場的搬遷問題。如何完善保護中華鲟的投入機制,給中華鲟找一個安全可靠的家,這更值得相關部門正視。(完)

特别聲明:本站轉載或引用之圖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站聯系,本站将及時更正、删除。版權問題及網站合作,請通過亞時财經郵箱聯系:asiatimescn@sina.com

熱門話題更多>>

推薦文章

更多>>

掃一掃手機閱讀

ATimesCN手機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