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告图片1

亚时观察|亚洲经济的逆袭之路

发布时间:2019-10-23 发布者:亚时财经

图源:istock


二百年前,亚洲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全球收入的一半以上。然而,随着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驱使的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的发展,亚洲走向了衰落。


20世纪60年代后期,就收入水平而言,亚洲仍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大陆,收入水平低下。除了庞大的人口数量,别无长处。它的社会发展指标也处于世界末位。瑞典经济学家贡纳尔·默达尔(Gunnar Myrdal)在其1968年出版的《亚洲戏剧》(Asian Drama)一书中表达了对亚洲经济前景的极度悲观,当时这种悲观情绪非常普遍。


半个世纪以来,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根据联合国数据的分析,到2016年,中国占世界收入的30% ,占世界制造业的40% ,占世界贸易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中国的人均收入则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这种转变在国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不尽相同。这样一来,要预测亚洲经济前景还是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亚洲的经济转型几乎是史无前例的。



United Nations, National Accounts Statistics

Source: Nayyar. D, in Resurgent Asia  Get the data



新德里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经济学教授迪帕克·纳亚尔 (Deepak Nayyar)的新书《复兴的亚洲》探讨了这种变化。在迪帕克看来,承认亚洲的多样性至关重要。 各国家和地区之间在地理大小、历史文化、殖民遗产、民族主义运动、自然资源、人口规模、收入水平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对市场的依赖程度和经济开放程度差别很大。


在整个亚洲,从威权政体或寡头政治到政治民主,政治范围也很广泛。 意识形态也是如此,从共产主义到国家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 发展成果在空间和时间上也各不相同,有不同的发展道路。


绝对贫困依然存在


尽管存在多样性,但也有共同的发展模式,即经济增长带动发展。 亚洲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惊人,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


投资和储蓄率的上升,以及教育的普及是根本原因。高速的工业化推动了经济增长,并与产出和就业结构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同时,经济的增长离不开相应的政策支持。


随着世界各地文化程度和预期寿命的提高,人均收入的增加改变了社会发展指标。绝对贫困也大幅度减少。但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尽管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但绝对贫困人口的规模不减。


正是因为贫富差距的扩大,减贫的效果才不如人意。



Data from PovcalNet, World Bank

Source: Nayyar, D. in Resurgent Asia  Get the data



政府的角色


对亚洲的国家来说,无论是主动融入世界经济战略一体化,还是被动地融入世界经济,经济开放都在亚洲的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贸易政策对出口是自由的,但对进口是限制的。 为了实现国家发展目标,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制定了对外国投资的政策。 虽然开放是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但开放还远远不够,只有结合产业政策才能促进工业化。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亚洲经济转型中,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领导者到催化剂或支持者。在亚洲,经济的发展在于管理国家和市场之间不断演变的关系,在各自的角色中找到适当的平衡,这种平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韩国、新加坡等发展型国家长期以来以追求国家发展为目标,采取软硬兼施的政策,在短短50年内成为工业化国家。中国成功借鉴了这些发展型国家,20年后,越南也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因为两国都拥有强大的一党制共产党政府,能够协调和执行政策。


经济实力的转移


但这样的成功经验无法在亚洲其它地区复制。亚洲的其它国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孟加拉国和土耳其,的确也形成了一些有利于工业化和发展的制度,但是不那么有效。


亚洲的崛起代表着世界经济力量的平衡开始转变,以及西方政治主导地位的削弱。未来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将取决于亚洲如何利用机遇和应对挑战,也取决于世界经济和政治危机如何展开。


然而,似乎有理由认为,到2050年左右,即殖民统治结束一个世纪后,亚洲将占到全球收入的一半以上,并将成为地球上一半以上人口的家园。 它将在世界上具有难以想象的经济和政治意义,即使二百年前就是这样的情况。


文章来源:ASIA TIMES

原文链接:

https://www.asiatimes.com/2019/10/article/how-asia-became-a-global-economic-powerhouse/

实习编译:丁莉

编辑:SHAN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