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告图片1

对中美贸易战的几个基本认识和判断

发布时间:2018-07-04 发布者:APD


【亚时中文网讯】只有深入研究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的经济社会背景,清醒认识特朗普新政的核心、诉求和底牌,才能避免战略误判,著眼长远,沉著应对。


我们对中美贸易战的几个基本认识和判断:


一.6月2-3日中美贸易谈判再次无果而终,为什麽国内外很多市场人士对中美贸易战形势演变出现了集体性的一再误判?


误判的根本原因是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的经济社会背景、美方的核心诉求、特朗普政府的底牌等认识不清楚。


比如,5月19日《中美经贸磋商的联合声明》 发布当天,国内市场一片欢呼,认为贸易战就此结束,事实证明是一厢情愿,仅隔10天美方单方面撕毁联合声明。5月29日白宫声明表示,美国将对500亿美元含有“重要工业技术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徵25%的关税,包括与“中国製造2025相关的技术,最终清单将在6月15日之前公佈,关税将在此后不久施行。


再比如,6月2-3日市场充满期待的中美经贸谈判,结果无果而终,罗斯在北京的讨论不仅聚焦于削减贸易赤字,还包括中国有争议的贸易和产业政策,美国企业认为,这些政策阻碍了它们的在华业务。“这不仅关乎(中国)购买更多(美国)商品,这关乎结构性变化,路透社援引姆努钦的话报导称。“中方要求特朗普政府公开宣布不会徵收关税,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甚至国内外媒体对2016年11月特朗普逆袭美国总统都出现了集体误判,面对具有丰富政治经验、曾担任“第一夫人参议员国务卿、有华尔街和主流媒体力挺的希拉裡·克林顿,毫无从政经验、一路被媒体黑、不被华尔街看好的嘴炮——唐纳德·特朗普不仅在共和党内战中以黑马掘起,更在最终选战中逆袭,问鼎全球最有权力的美国总统宝座。过去一段时间,主流媒体可能过度渲染了特朗普的激进言论,但从过往经历看,特朗普却是人生大赢家:成功的地产商人、电视明星、教子有方、运动健将。


自美国大选开始,我们便系统研究并持续跟踪美国经济社会发展背景、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背后的经济社会基础、特朗普新政主张及进展等。我们提出了一些与市场流行观点不同的判断:“这是打著贸易保护主义旗号的遏制;“中美贸易战具有长期性和日益严峻性;“中美贸易战,我方最好的应对是以更大决心更大勇气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冷静和战略定力。


二.特朗普竞选总统逆袭、美国挥舞贸易保护主义大棒以及民粹主义盛行,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具有深层次的经济社会背景和历史必然性:


1)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QE和零利率导致资产价格大涨,美国收入分配差距空前拉大,底层沉默的大多数被剥夺感加深;


2)美国货物贸易逆差创2009年以来新高、再度接近峰值,其中,对中国货物贸易逆差佔美国逆差来源的46%,与60年代西欧、80年代日本类似,当前的中国成为美国转移国内矛盾的重要对象;


3)过去五年中国佔全球经济规模比重从11%上升到15%,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就、十九大报告、“中国製造202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展示了中国经济的勃勃生机和宏伟蓝图,新冷战思维引发在位霸权国家遏制新兴大国掘起。


三.特朗普的政策主张和大选期间的“初心


“铁鏽州失落的工人投票给特朗普逆袭总统,而不是东部的华尔街和西部的硅谷。大选期间特朗普的政策主张是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混合体。胜选后特朗普政策框架核心开始明确细节并著手实施,比如签署税改法案、加快加息节奏、收紧移民政策、对中日欧全面开打贸易战等。


我们在《如果希拉里or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政策分歧及影响》《特朗普逆袭:这是“沉默大多数对精英主义的胜利——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传递出的时代信号》《特朗普政策效果展望》《特朗普税改》等文章中系统研究并持续跟踪了特朗普大选期间的政策主张及其后续推进。


1)财税政策:特朗普倡导减少政府开支,如废除奥巴马的医保方案和停止政府部门的新员工招聘。特朗普财政政策的另一核心是减税以刺激国内投资和消费,同时加大基建投资刺激经济。


2)货币政策:特朗普曾多次抨击美联储低利率政策带来的扭麴,特朗普的言论表明未来可能调整低利率政策。


3)贸易政策:特朗普的贸易政策更为激进,为保护传统产业,他一直主张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反对自由贸易协议如NAFTA和TPP。特朗普建议把中国宣佈为汇率操纵国,并对所有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徵收45%的关税。


4)金融监管:特朗普认为应该放鬆金融监管,建议废除《多德-弗兰克法案》。


5)移民政策:特朗普的移民政策偏极端,他宣称当选后会在墨西哥边境筑牆,并驱逐1,100万的非法移民。


6)对中国的态度和立场:特朗普在中国议题上政策立场强硬。特朗普对中国了解不深,但是经常批评中国,将美国的困境归咎于中国的掘起。他曾表示,当选后将加强美在东海、南海的军力部署,威慑中国。


四.特朗普政府在中美贸易战中的诉求和底牌


与特朗普在竞选期间的政策主张基本一致,5月4日美方要价清单展示了其真实意图:中方削减2,000亿美元对美贸易逆差;停止对“中国製造业2025的补贴和支持;保护知识产权;降低关税;扩大农产品进口;改进美方在中国的投资限制。其中,“中国製造2025被三次提及。只有客观、理性、清醒地认识美方真实意图和底牌,才能作出客观理性的战略判断。


美国对中国加徵关税的领域并不是中国更具比较优势的中低端製造,而是《中国製造2025》中计划主要发展的高科技产业,包括航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这是打著贸易保护主义旗号的赤裸裸的遏制,展现了特朗普政府的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美国利益优先思维。新冷战思维引发在位霸权国家遏制新兴大国掘起。


五.与流行的观点认为中美贸易摩擦很快会结束不同,我们认为,中美贸易摩擦具有长期性和日益严峻性。


1)广场协议签订前,日本GDP佔美比重接近40%;中国当前GDP佔美比约60%。按照6%左右的GDP增速再增长十年左右,即大约在2027年前后,中国有望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与80年代日本不同,中国不会拿核心利益作交换。


2)从全球新经济的独角兽企业来看,美国和中国佔了超七成以上的企业,展现了中国新经济的勃勃生机。据CB Insight数据统计显示,从2013年至2018年3月,全球共有237家独角兽企业。其中来自美国的共118家,佔49.78%;中国紧随其后,共62家佔26.16%;排名第三和第四为英国和印度,分别有13家和9家。


3)中国研发支出佔GDP比重与美国的差距在缩小。中国工程师人数逐步上升,理工科毕业生逐年增加,中国从人口数量红利转向工程师红利。


4)中国製造业快速掘起,增加值佔全球製造业增加值总额比持续上升。


六.中美贸易战:直接原因是贸易失衡,迫使中国进一步对美开放市场,深层次目的在于试图重演80年代美日贸易战以遏制中国复兴。


中美贸易失衡即有中国部分领域开放度不够、部分产品进口关税较高、政府给予部分国企补贴以保护髮展中的幼稚产业等原因,但更主要、更深层次的七大原因具有长期性和根本性,贸易战解决不了:中美经济结构、全球价值链分工、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美元嚣张的特权、美国低储蓄过度消费模式、限制对华高科技出口、美国大量跨国企业在华投资等。这在当前美欧、美日贸易战均有清楚的先例。


七.谈判策略:力争达成共识,守住底线,寻求共赢,避免最坏情形和摩擦升级。


1)双方要有基本共识和谈判前提:不打贸易战,并停止互相加徵关税,避免最坏情形的发生,美方单方面大幅提高关税是错误的而且很不专业;中美双方必须管理好贸易争端,防止升级,否则受损的将是两国人民;


2)通过共赢来缓解中美贸易失衡:中国可以主动扩大进口,美方在贸易上的大部分诉求得到不同程度满足,有利于满足中国人民消费需求和削减美国贸易赤字,努力寻求共赢;


3)最大原则是守住底线:中国製造2025,不拿核心利益做交换,坚决抵制遏制美国的霸权行为;


4)中国将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和结构性改革,双方可以进一步推进、磋商和明确:扩大製造业产品和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放开投资限制;


5)最大的问题是,美方必须清楚,中国单方面作出努力不能解决美国贸易赤字问题。虽然中美贸易谈判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一些深层次问题并未解决:美国过度消费模式、美元霸权、美国限制对华高科技出口、全球价值链分工;


6)中国需要赢得时间窗口来去槓杆、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高质量发展:务必保持清醒,继续谦虚学习,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


八.沙盘推演:


1)短期边打边谈,以「升级—接触试探—再升级—再接触试探—双方妥协」的逻辑演化,打是为了在谈判桌上要个好价钱,斗而不破。但中长期随著中美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和经贸竞争性的增强,贸易摩擦具有长期性和日益严峻性。


2)如管控失当,中美贸易战全面升级,不排除后续扩大到金融战、经济战、资源战、地缘战等,美方将动用其二战以来建立的霸权体系从贸易、金融、汇率、军事等全方位遏制中国掘起。


我方应对:


1)联合欧盟、东盟、日韩、南美、非洲与“一带一路国家,寻求WTO等国际协调机制,避免贸易战升级扩大。


2)外部霸权是内部实力的延伸,中美贸易战,我方最好的应对是以更大决心更大勇气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冷静和战略定力。


3)在此次中美贸易战之前,国内存在一些过度膨胀和过度自信的思潮。中美贸易战无异于最好的清醒剂,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在科技创新、高端製造、金融服务、大学教育、关键核心技术、军事实力等领域跟美国的巨大差距,中国新经济繁荣大部分是基于科技应用但是基础技术研发存在明显短板,我们必须继续保持谦虚学习,必须继续保持韬光养晦,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从这个意义上,此次中美贸易战未必是坏事,转危为机,化压力为动力。(完)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