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告图片1

校招频现“奇葩”事——部分高校毕业生面试现象调查

发布时间:2019-03-26 发布者:亚时中文网


又到一年校招季。记者近日在江西、广东等地调查了解到,在部分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面试过程中存在一些“奇葩”现象。


企业假招聘、强毁约、要求不定,应聘者遭遇“花式被坑”


去年9月份,江西财经大学应届毕业生徐震宇找好工作并签订三方协议。他说,他对这份工作比较满意,面试时说得清清楚楚是运营岗,但公司后来以“能力不足”为由把他调到了销售岗。一打听招进去的毕业生都调了岗,因为企业招聘销售岗难,所以在招聘时用了“先引入门、再骗进坑”的手段。


“有一些房地产企业,不打算招人,却在就业季扎堆来学校,以校招宣讲的名义给企业打广告。”徐震宇说,还有企业大张旗鼓地来学校做宣讲,学生投简历时却被告知由于不是211大学,几乎不可能被录用。


遭遇“花式被坑”的还有广东某高校研二毕业生朱小玲。经过好几轮面试,击败了几十个竞争对手,她终于被自己心仪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口头录取。然而,还没等到录用信,她就被公司告知临时取消了招聘计划,还没就业就失业了。


最近,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姚冬辉同样郁闷。有着学生会工作经验和实习经验的他,在面试中多次“折戟”。“企业说我能力太强,不适合这个岗位。”姚冬辉无奈,能力太强反成了被拒理由,他有些啼笑皆非。


此外,一些毕业生抱怨企业要求捉摸不定,缺少人文关怀。“经常遇到一些企业招聘,要求高学历。其实他们需要的只是处理常规事务的一双手,却要求至少研究生学历。”南昌某高校应届毕业生胡婷婷说,有些企业则相反,不愿意招收能力强、学历高的学生,怕人员流失。


学生刷经验、凑热闹、能力不足,企业也“受伤”


烦恼的不只是就业季的应聘者,招聘方同样表示头疼。


企业宣讲、招聘,一场接一场,让部分学生“放宽了心”。一些学生没有认真考虑过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工作,只是抱着“凑热闹”的心态,游走于各个企业的招聘会,逢摊位就投简历,可是只撒网不收网。“有的好不容易来了,面试时连公司名称、主营业务都不知道。”深圳某公司的人事专员戈琦说。


广州某高校大四毕业生小培,刚刚参加校内组织的招聘会,十份简历全投了出去。小培说,自己之前实习经历比较少,也不知道适合什么工作,只是抱着“海投”心态,面试上哪个算哪个。


“还有一些学生不同。”戈琦介绍,他们能力很强,面试必到,属于“offer收割机”,手握众多录用信为了刷“存在感”,“骑驴找马”的心态不在少数。


此外,代考已经成为一部分应届毕业生心照不宣的求职“小技巧”,这让企业很苦恼。


江西某高校财经专业毕业生小余刚收到一家企业的面试通知,转眼又接到另一家企业的笔试通知。虽然两家撞了时间,但他都不想放弃,便委托同学帮忙代为笔试,还解释说:“其实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战场上战斗机出场要带上僚机,找工作也一样,往往是一人面试室友陪跑。”就读于南昌某高校的大四学生小曾告诉记者,面试时互相陪伴,一来有个照应,心里有底气,另外还可以刷面试经验。


初涉校招,学生缺乏面试经验,多尝试几次本无可厚非。然而有些学生重点没有放在提升专业素质上,反而指望通过提高面试能力来“迷惑”招聘企业。


“有的学生深谙面试套路,这增加了我们选人的难度。”南昌某传媒公司负责人周毅博说,有些面试中对答如流、侃侃而谈的学生,招进公司后却难以胜任工作;有些财会专业毕业生居然看不懂最基本的财务报表,专业问题一问三不知。想找合适的毕业生也不容易。


增加交流、提升能力,多方联动化解面试难题


针对面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奇葩”事,业内人士认为,需要加强多方联动,了解彼此需求,破解面试难题。


“面试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企业在面试应聘者,应聘者也在观察企业。”江西财经大学就业指导老师曹雯说,企业应当尊重学生,多考虑学生感受,不设置不合理门槛,不盲目提要求,而应根据岗位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人才;不以研究生的要求来衡量本科生,不能让“小马拉大车”。


针对正在求职的应届毕业生,南昌工程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黄春文提醒,毕业生找工作投简历不能一心指望“广撒网”,面试更要提前做好准备。


黄春文建议,在投简历前,学生应先了解所投公司的具体情况,综合网上信息,多请教老师和同学,再决定是否投简历;获得面试机会后,更应端正态度,积极准备,不以“刷经验”为目的参加面试。否则,毕业生很容易在不断面试中迷失自我,可能最后手握一堆录用信却都不满意。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首先应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提高个人素质,在面试时才能更有自信。”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辅导员徐喜春说。


“学校也不应缺位。”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学校可以通过带学生参观企业、邀请行业人员做职业导师等方式,建立起学生与行业之间的联系,增进双方的沟通理解。同时,帮助学生提前构建起职业生涯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完)


文章来源:新华视点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