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告图片1

调查:近八成大学生网购过不实用物品

发布时间:2019-11-19 发布者:亚时财经

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792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6.99%受访大学生有购物后怎么使用的情况,而后悔自己买没用东西的受访大学生77.53%。而对买回来用到的东西,有50.13%的被访者选择放在角落吃灰


 

(图源:网络)


来自福建的孙惠清理寝室书桌,为自己喜欢的手办腾出一个摆放的空位,窄小的一层柜子内。除了手办,旁边还立着五个CD碟厚度的动漫人物立牌。去年的11”,她在网上多次为自己喜欢的角色手办付下定金,并在之后补齐了2000多元的尾款。即使买回来的手办、立牌事实上并没有任何作用,甚至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孙惠仍愿意为自己喜欢的角色埋单,她将其称作为理想充值。与此同时,她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她并没有足够的空间将自己的手办、立牌摆出来,很多手办藏在寝室柜子中,就连家中也堆积了不少。


为什么会买自己用不到的东西?68.77%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心血来潮”,19.22%的受访者为了优惠而凑单,8.72%的受访者因为商品打折,3.29%的受访者则是因为购物节到了。


而只有42.30%的被访者会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56.44%被访者则认为在购物过程中应该保持理性消费态度。

 

对此,广州日报分析报道,“11”发展至今,早已不是当初简单粗暴的满减打折购物节,而是逐渐演变为一场消费文化的盛宴。各类商品更新换代频繁,并且被赋予了超越其使用价值的象征意义。

 

有的商家利用消费者的心理,推出集娱乐性和社交性为一体的促进消费的活动,比如盖楼、点赞领优惠等。还有的商品在商家、大众传媒的宣传下,与潮流文化、精致生活等概念挂钩,再加上限量、联名等关键词售价动辄上千上万,早已超过了商品的实际成本。


 

(图源:网络)


在这样的氛围下,人们的消费欲望变得越来越强烈,容易不自觉地购买更多商品,却没有意识到有的商品并不是真正需要的。事实上,只有合适自己的商品才是最好的,再高档、昂贵的商品如果不能为己所用,也只能积灰毫无用处。所以,与其花费不菲的时间计算各种优惠券,沉浸在商家铺天盖地的消费主义宣传下,去满足自己一时的感性冲动消费,不如将这些时间和金钱攒起来,用在自己喜爱的事物上,最后创造的价值定能超过从各种满减券里省的那一小撮优惠。


哪里有优惠,哪里便会有“感性购物”。


不仅仅只在中国,被外媒称为阿里双11“山寨版”的亚马逊 Prime Day也同样受到外国人们的欢迎。



(图源:Adweek)


据爱范儿网站上发布的一篇文章称,虽然在国内 Prime Day 并没双十一那么受捧,但是在国外依然是最大的购物优惠日之一。去年的 Prime Day 就创下了亚马逊历史上最大的销售量,prime 会员购买超过 1 亿件产品,网站销售额比起日常情况增长了 400%

 

对此,CNET 在线交易专家 Rick Broida表示:“人们会在优惠日到来的前一天惴惴不安,会在优惠日来临后每隔几分钟就看看手机——因为 Prime Day 上每隔几分钟就会开始新的优惠,而且很多都是限时优惠,你得确定你要买的商品什么时候开卖,你很容易就陷入了黑洞般的付款之中无法自拔。”


(图源:Cnet)


网购狂欢节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无非就是“价格歧视,通过对同一件商品的不同定价,来实现商家的利润最大化。

 

业内投资人士表示,商家日常价格留给了对价格敏感度不高的消费者,而优惠日价格,则拉拢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从而实现消费者剩余向商家剩余转化。


这一方式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利用的就是人们害怕失去的非理性需求:今天不买,是不是就亏了?现在不买,是不是就没了?


我们在商家给我们的“礼物中感觉自己受到了馈赠,再加上稀缺原则,会让我们觉得促销和折扣是暂时的,不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行动就会错失良机,还会让我们倾向于认为平时不可用的东西更有价值。


亚洲时报  综合

责任编辑:Carol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