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天集团中国产业园区品牌连锁运营商

揭秘导弹研发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9-10-04 发布者:亚洲搜狐吧

10月1日的阅兵活动,让人心潮澎湃。在广场上亮相的导弹武器装备,是守卫和平、守护国家安全的国之重器。但中国导弹的研制过程,也是风雨兼程,一路坎坷,凝结了科研设计人员无数的智慧和心血。


  一本诗集、一件“成功服”记录了我国防空导弹总设计师钟山院士的导弹人生!  


在北京西郊的一间办公室里,8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山,又一次拿出了一件“身经百弹”的“成功服”。衣襟上是他亲手描绘的五角星,每一次导弹打中了,他就会画上一颗五角星。



钟山院士,我国红旗七号导弹的总设计师,80年代,他曾主导了我国第二代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这件看似普通的风衣,凝结了钟山老人职业生涯中最珍贵的回忆。每次导弹打靶试验时,他都会穿,这是一件具有屏蔽功能的风衣。



时光回溯到70年前,18岁的钟山从重庆大学数学系弃笔从戎,加入了向往已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军政大学的一名学员。那时候,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中国大地,满目疮痍、一穷二白,但就是在建国初期落后的工业基础上,中国导弹的研制依旧在艰难中起步。


1958年,以军事院校优等生身份毕业的钟山,被选调到新组建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工作,开始了研制导弹的人生历程。



1957年年底,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神秘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了102名苏联专家,还有一份苏联“送给”中国的厚礼——两发近程地地导弹。中国导弹的研发就这样从仿制起步开始了最初的摸索,钟山和其他学员一起,如饥似渴地进行着学习。


1960年11月5日,中国航天人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地对地战略导弹“东风一号”在酒泉发射基地一飞冲天,在飞行了7分37秒之后,准确击中了554公里外的目标,这个纪录,比它所仿制的导弹还要远。



随后,“东风二号”连续三发都取得了成功,东风二号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从此真正拥有了可以远程打击的导弹盾牌。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以“东风”命名的导弹,组成了我国近程、中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的完整序列,为共和国构筑起了一套坚强的安全屏障。


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山: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宝山。就是我们这一辈子,要搞好我们的导弹,日以继夜的,所以说一不为名,二不为利。



按照“先仿制,后改进,再自行设计”的思路,钟山所在的团队在1964年成功生产出以仿制苏联导弹为主的“红旗-1”防空导弹,两年多后又自行研制出了“红旗-2”防空导弹。就是这些“红旗”系列导弹,在1965年到1967年间,多次将侵犯我领空的高空侦察机成功击落,成就了一段至今仍被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


1980年,钟山和同事们又一次接到一个艰巨而紧迫的任务,研制“红旗-7”导弹,“红旗-7”当时被看作是我国填补空白的第二代防空导弹,钟山临危受命,被任命为该系统导弹的总设计师。



“红旗-7”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武器系统,仅全系统的电子元器件数量就多达数万件。为实现国产化,钟山带领团队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荒漠中动辄几个月的靶场试验,一干就是8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山:跟着钟山干,都成穷光蛋,就算穷光蛋,也要拼命干。因为那时候说做导弹,不如卖茶叶蛋。就算不如卖茶叶蛋,我都要坚决干,因为日以继夜,天字第一号,要完成从身心到这一辈子想干的事情。


1988年,钟山率领团队终于在西北大漠完成了“红旗-7”的一系列研制实验。怀揣着成功后的喜悦,钟山写下了这样饱含激情的浪漫诗句:“超低靶快地连天,影伴头摇众心悬,骄子不负万夫愿,洞穿长空超精尖。”



本诗集、一件“成功服”,忠实记录着钟山过去的70年,那些艰苦而辉煌的峥嵘岁月,今天,看到祖国的国防科工实力越来越强,钟山老人既骄傲又充满了期待。


  揭秘第一枚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过程:亲爱的祖国,我来了! 


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专家,李高风曾参与过中国第一枚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虽然已77岁,但至今仍活跃在科研一线。


51年前,李高风刚刚加入航天科研队伍。1968年的国庆刚过,他们就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和同学们一道,带着在大学里所学的航天知识,和报效国家的满腔热血,他们踏上了一列前往大西北荒漠的列车,去那里参与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



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专家 李高风:条件很艰苦,吃窝窝头,在招待所大家都挤在一起住,但是很高兴,全国各地来的。我就心里在想亲爱的祖国,我来了。


1969年,美国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潜地导弹——“北极星”。潜地导弹和核潜艇的完美组合,使美国的二次核打击能力大大提升。然而,此时的中国,对于潜地导弹的认知,却还是一片空白,连参考资料也没有,一切要靠白手起家。


现在使用电脑连一秒钟都不到的运算,在五十年以前,常常需要7、8个人连续加班三个月才能完成。在潜地导弹发射的瞬间,潜艇的速度、海浪海流的干扰,都会对导弹出水的姿态造成复杂而重大的影响。导弹能不能精准地破水而出,水下弹道发射控制系统尤为关键。这些在今天看来并不复杂的参数计算,却足足困扰了李高风和同事们18个月,5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反复不停地尝试着各种方案。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1982年他们终于成功了,巨浪一号点火升空,如蛟龙出水,喷吐着白色的云柱直刺高空。



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前赴后继的努力,为共和国构筑起了坚固的“水下盾牌”。


  空地导弹的总设计师杨宝奎:我从事一个保护国家的职业,我认为我这一辈子没有白活!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专家,杨宝奎当时被任命为空地导弹总设计师,为了实地勘察,杨宝奎带队一头扎进大戈壁滩里,夏天地表温度60度,冬天零下28度,很多年轻人冻得直哭,然而他们一待就是一年。


除此之外,空地导弹飞行距离远,要想在命中目标前不被发现,如何让它具备隐身功能尤为关键,而最大一个的难题,就是导弹要“打得准”。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专家 杨宝奎:精准程度叫做外科手术刀式的攻击,要指哪就打哪。


就这样,杨宝奎带领的团队,在未知道路上一路前行20多年。一次,杨宝奎带队在外场做飞行试验时,飞行试验出现了系统故障,对于整个团队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杨宝奎承受的,更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血压突然升高,鼻血往外涌。顶着巨大的压力,杨宝奎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将之前所有的试验“归零”。  


一次次归零,一次次重新开始。一百天以后,十万字的报告出炉了,拿出了19条精准的解决方案。飞行试验成功后,我国空地导弹如期顺利定型。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四个拥有空地导弹的国家,并且拥有百分之百的自主知识产权。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专家 杨宝奎:我为我从事一个保护国家的职业,并且为我们国家填补空白,我感觉非常荣耀,我认为我这一辈子没有白活。



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的阅兵式上,20岁的杨宝奎曾经作为学生代表,正步通过天安门。



45年之后的2009年,杨宝奎研制的空地导弹在国庆阅兵式的空中梯队亮相。而这一次,他作为科研代表在天安门观礼台上观礼。


来源:央视财经

责任编辑:陈雅芬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