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天集团中国产业园区品牌连锁运营商

亚时观察|境外资本大量涌入中国不良资产市场

发布时间:2020-07-05 发布者:亚时财经

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经济下行,全球投资市场“坏账”累积,而中国因防控高效,疫情已基本控制,国内经济正值高速恢复阶段,市场累积的“坏账”亟待出清,不良资产遇逆周期收购机遇期。此外,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转型,经济转型促进不良资产出清,不良资产供应充足,促使外国资本纷纷将目光聚焦中国不良资产市场。


近10年来,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截至2019年末,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2.41万亿元20202月份银保监会的调查数据显示,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高达3.3万亿元,不良贷款率达2.08%,较1月份上升0.05个百分点,为十年来最高。


  

(图源:网络)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经济上行,不良资产遇处置良好时期,经济投资回报高;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下,供给增加,议价空间较大,不良资产遇收购良好期。


一、疫情造成金融危机 不良资产遇收购机遇期


疫情造成各国经济下行,使全球金融行业整体低迷,银行业更是面临生死大考。美国西维吉尼亚州的The First State Bank 43日正式宣布破产。这成为新冠肺炎爆发后的第一家宣布破产的银行


众所周知,金融业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风险滞后,灾难带来的危害需要在一段时间后触达。最近评级机构穆迪认为,如果全球范围内经济停摆相对短期,而且经济能迅速复苏,那么全球债券违约率将达到6.5%。如果出现更为严重的衰退(经济停顿持续到下半年),违约率可能会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水平,飙升至18.0% 以上。比如,根据中国银保监会的最新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共处置不良贷款约1.4万亿元,同比多处置1765亿元。


违约率上升,带来不良贷率上升,不良资产市场规模扩大。不良市场供给充足,不良资产包议价空间增大,对于不良资产投资机构而言,不良资产遇收购机遇期。


二、外资进入中国不良市场的意愿空前强烈


疫情持续导致全球资本风险持续上升,寻求资金避险成为当前境外投资机构采取投资的一种方式。


中国相较于其他国家疫情控制周期短,经济生产工作恢复正常,资本市场趋于平稳,原有市场积累的大量“坏账”吸引了大量境外资本入驻,中国不良资产市场正成为各国资本竞相争抢的蛋糕。


此外,国内政策松绑加快了外资入驻中国不良市场。20201月份中美签订贸易协定,允许外资直接申请AMC牌照。该协议称:“双方认识到不良债务服务部门的互利机会,并将共同努力促进该部门的进一步机会。中国应允许美国金融服务供应商申请资产管理公司许可证”。


20197月份,银保监会发布7项新政策,便利境外机构入驻中国资本市场。比如 将原定于2021年取消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的时点提前到2020年;允许外资机构获得银行间债券市场A类主承销牌照”。


可见中国不良资产市场正受到全球资本关注。



(图源:网络)


外资入驻中国不良资产市场的趋势其实近年来就已经存在,且国内越发宽松的对外营商环境及金融开放政策助推了这一趋势的延续和发展。境外投资者对中国不良市场表示出强烈兴趣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不良资产市场是继日本之后的第二大亚洲市场,另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中国金融政策松绑,鼓励外资引入。


三、市场主体将继续呈现多元化格局


在过去,不良资产一级市场一直被四大AMC所占据,但随着全国各地不良资产的不断累积,市场参与主体扩容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近年来,伴随着新的一轮不良资产周期开启,市场格局由原来的四大AMC垄断局面逐步演变为“4+2+银行系+N”的多元化格局。这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对全国各类不良资产进行处置,形成市场化处置格局,使不良资产行业的市场竞争更加充分、有序。


境内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需求愈发强烈为了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政府部门陆续出台了鼓励和支持性政策让更多的市场主体有了进一步接触不良资产的机会,其中就包括一些具有更强的投资能力以及更专业的管理和处置能力的各类境外投资机构,这些境外机构也就是包含在不良资产新格局的“N”中。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比如611日消息,香港新世界发展旗下子公司海南新创建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正发起设立海南省地方AMCAsset management companies即资产管理公司),并已向银保监会提交申请。据悉,该申请若正式获批,海南新创建资产成为首家港资控股的地方AMC

 

随着不良资产市场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国内环境的日益优化,外资机构进入中国投资市场意愿提升,不良资产竞争将更趋激烈。对于国内不良资产投资机构而言,如果能有效利用外资机构的技术,借鉴外资机构管理理念,有助于在竞争中获得自身的发展。


撰文阮倩

责任编辑:SHAN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