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2亿印度罢工,抗议莫迪政府?要求就业才是真

发布时间:2019-01-16 发布者:亚时中文网



【亚时中文网讯】自去年12月底发布罢工预警以来,目前印度爆发的罢工活动已经约2亿人参与,印度罢工范围从水利和港口工会,扩大到全国总工会。此次罢工旨在抗议莫迪政府修订的《工会法》。

 

《印度时报》报道称,罢工者认为莫迪政府提出的公共部门企业私有化等是“反国家”“反劳工”政策,会伤害工人和工会的利益。报道指出,抗议者们提出要求提高工资和养老金,加强社会保障和失业救助。工会要求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来保护工人的利益,并为无组织的运输部门雇员提供24000卢比(逾340美元)的最低工资。

 

有媒体分析,此次印度爆发的大规模罢工原因是印度社会矛盾积累一定程度的结果。但在梳理印度近年来的就业情况,不免发现印度的低迷就业现状也有可能是罢工活动的一个催化剂。

 

罢工诉求: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

 

《印度时报》报道,罢工组织者之一,全印度工会大会秘书长科尔就罢工活动对媒体表示,“政府没有能够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并严重忽视了工会的诉求”。印度全国总会称,政府严重忽视了工会提出的12点要求。

 

《华盛顿邮报》14日报道,印度铁路有6.3万岗位空缺,但前来应聘的人数达到1900万人。值得一提的是,应聘者中不乏在校大学生或毕业生,有的甚至还拥有硕士学位。但印度铁路系统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招聘该系统里最底层的一些职位,如搬运工、清洁工、售票员、轨道维修员等。据求职者Anil Gujja,来自印度西北部拉贾斯坦邦的大学生,表示,印度铁路公司的职位没有内在吸引力,他想要的只是一份工作。

 

此前孟买智库印度经济监测中心数据显示,2017年前4个月印度大约有300万人失业,在2017-2018年间印度劳动力出现萎缩。印度政府的数据显示,印度每年大约有2700万人口进入劳动市场,但20178个劳动密集型行业总共才增加5万就业岗位。人口红利的增长与就业岗位并不匹配。

 

罢工就业诉求并非首次

 

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爆发的全国性大罢工规模是庞大的,但罢工的诉求却并不是第一次。3年以来,抗议者仍然把矛头指向莫迪政府的公共企业私有化和修改劳动法相关条款的做法上。

 

据《印度时报》报道,今年6月份,印度7个邦的农人发动了为期十天的罢工,罢工的诉求是要求当局保障农人的最低收入,对农业贷款停止宽免。

 

THE HANS INDIA》报道,2017818日印度主要港口的码头工人举行了大罢工,抗议将导致港口私有化和工人被解雇的中央政府政策。

 

2015年,印度爆发了当时最大规模的大罢工,即“9·2印度大罢工”。此次罢工在10个大型工会的支持下,约有1.5亿工人参与,他们来自银行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罢工的内容是反对莫迪政府经济改革方案的最新举措。据路透社201592日报道,莫迪政府经济改革方案主要在两方面:支持工业的土地改革计划;劳动法计划。罢工成为了印度的一种传统,但针对就业经济改革上,印度政府却一直在修修补补。

 

罢工影响莫迪政府选举?

 

不少媒体在报道印度大规模罢工表示,20195月份印度大选,莫迪争取连任或将受此影响。在梳理莫迪政府上台后爆发的罢工后,不免推测罢工的背后或许是莫迪有利的政治较量。

 

就个人魅力来讲,莫迪在印度近乎是半个神明一般的存在。他在群众中的威望超过以尼赫鲁为代表的印度历代政治领袖,直逼鼎盛时期的圣雄甘地。有媒体称,在一众的政治追随者心中,莫迪几乎成了一种信仰。他们坚信,只要有莫迪,一切麻烦都会迎刃而解。

 

就政绩来讲,莫迪上台后虽爆发了几场大的罢工,但总的来说,莫迪对印度的长远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2016年,莫迪颁布“废钞令”,面额500卢比和1000卢比纸币退出市场。2017年印度储备银行公布年度报告显示,截至630日,价值15.28万亿卢比(约合1.58万亿元人民币)的废钞回收至银行系统,回收率高达99%。此外,莫迪提出“印度制造”,大力发展印度制造业,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18日晚,印度人民院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定,为“种姓和宗教中的经济弱势群体”提供10%的教育和政府工作配额。有媒体分析,虽然这一做法,引起了印度高种姓族的强烈反对,但也赢得了低种姓民众信赖。一般来说,只有利益受损者才回游行示威,而那些获利者的只会默默赞颂莫迪的新政策。因此,莫迪可能在最新通过的劳工制度中加分。

 

据《今日印度》民意调查显示,对于莫迪连任,有53%的受访者表示支持,28%的人认为莫迪是印度独立以来最佳总理。具“半个神明”般的个人魅力和有保障的政绩下,此次罢工,或许对于5月份的大选来说,莫迪政府仍将受益。(完)


相片:来源网络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