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钢:监管部门不应把股市上涨看成政绩

发布时间:2019-09-19 发布者:亚时财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18日在蓟门法治金融论坛上表示,全社会广泛存在“牛市情结”,但监管部门把股市上涨看成政绩是不应当有的情结。 他还回应了熔断与2016年股市大跌的关系。


会中,肖刚在回应现场观众对“熔断和2016年初大跌的关系”时表示,当时那波市场大跌主要是2015年汇改带来的人民币贬值造成的,人民币贬值意味着人民币资产重估,股票市场也面临重估,进而引起了大跌。


肖刚坦言,熔断的出台时机和制度设计都有问题,但不是造成2016年初大跌的主要原因,它主要起到了助跌作用,但把那一场大跌归咎给熔断是有失公允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图源:新浪)


以下为演讲精编:


我是主张要有牛市的,但是如果是不正常的牛市情结,对真正牛市没好作用,进而造成牛短熊长,从过去走势来看,A股市场牛短熊长是客观事实


而当前,全社会都广泛存在着牛市情结,其原因就在于,在上涨市中,市场参与者都得到了好处。


同时,在“牛市情结”下,政策又多以宽松基调为主,呈现出“刺激政策多、控制政策少”的特征,但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最终市场由于没建立起多空平衡机制,进一步加剧了牛短熊长的特征。


另一方面,当股市上涨成为监管部门的政绩时,股市就会对政府形成隐形约束,因为监管层和政府都乐见其成,这就导致了A股多政策市,也形成了“宽多严空”的政策基调,但监管部门把股市上涨看成政绩其实是不应当有的情结。


在我看来,经济转型不一定导致股市泡沫,但是股市泡沫往往发生在经济转型时期


为什么?因为在经济转型期实体经济回报是比较低的,再加上新旧动能转换,新的增长点前景不明朗,就容易出现金融脱实向虚,助推投机热潮,催生资产泡沫。


从国际经验看,境外市场在经济转型期也时常发生资产泡沫。而从A股市场过去的经验来看,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充裕的流动性很容易冲击资产市场的价格,导致泡沫。


从数据上看也是一样的,我国七次泡沫其实都是处于货币相对宽松的时期,期中有三次是处于经济偏快增行时期,四次是经济转型时期。


但大家要明确的是,股市自身体制机制的完善并不是股市上涨的必要前提条件,我国2015年产生股市泡沫不是孤立的,而是客观必然的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因为2015年的股市危机是由资金杠杆导致的流动性危机,引发了投资者大面积恐慌,危急情况非同寻常。它并不存在所谓的境外势力操纵,有个别外资公司违法违规行为也已经得到了惩处,那是另当别论的。


我相信,如果不是杠杆资金,市场本身有一种稳定机制,会趋于平衡,但在杠杆资金影响下,会加速市场的下跌,出现股市的踩踏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果断出手,防范可能发生的系统性风险。


而且我们救市的钱是采取市场化方式筹集,支付的也是市场化的利率,所以实际上是商业银行用了自己的资金保持了股票市场稳定,避免了自己的损失。


从现在来看,虽然政府救市资金不是为了经济效益,但救市资金采取了市场化方式,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用银行的资金挽救了银行可能的损失,算大账是划算的。


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是最低迷的时候买,未来几年总要升值的,所以不仅中国的救市是有效益的,同样的情况美国也是有收益的,当然政府绝对不是为了经济效益。


在危急应对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与工具的组合拳,多措并举,才得以平息风波,恢复社会信心和市场功能。但坦率的说,由于受到主客观限制,在处置危机过程当中,也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


所以我建议,要尽快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包括完善应急处置的法律规定、明确政府救市启动的标准和原则、从国家层面建立常态化危机应对机制、健全信息共享和风险监测机制、完善市场预期管理机制等等。


而且不仅是股票市场,其他的金融市场可能还会发生暴涨暴跌、大起大落的情况,这是难免的,所以,当前金融委的成立也应该更多地承担起处置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职责。


同时,监管的分割、数据的孤岛等这些现象仍然存在,所以怎样来加快建设信息共享的机制,特别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建立风险预警模型预防系统性危机的演变,这尤为重要。


亚洲时报综合

编辑:陈逸舟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