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内需成中国经济主要驱动力

发布时间:2019-05-09 发布者:亚时财经

美国石英财经网站5月6日发表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所长乔纳森·韦策尔和该所高级研究员成政珉的文章称,尽管中美贸易摩擦引发一片喧嚣,但贸易只是中国经济的一小部分。中国正在转向由国内消费驱动增长,中国和世界进一步加深彼此间的融合可以带来巨大的好处。


文章称,虽然一些世界性机构已经就中美贸易摩擦的后果发出了警告,但事实上,贸易已不再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因素。



2018年11月6日,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孟加拉国达达公司的工作人员展示参展的日用品。

(图片来源:新华社


就在2008年,中国的净贸易顺差还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而到了2018年,这个数字仅为1.3%左右,低于德国和韩国,这两个国家的净贸易顺差分别占GDP的5%到8%。美国也没有落后其东边的邻居太多:2018年,美国贸易逆差约占GDP的3%,低于2006年的5%。

文章称,中国经济如今是由国内消费推动的。在2015年以来16个季度中的11个季度,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除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该国如今还占到了全球奢侈品、汽车、家电、手机和烈性酒市场的30%以上。


文章认为,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如今比他们的父母有着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他们人数众多,收入迅速增加,因此有可能像西方的婴儿潮一代(史上最富有的一代)那样重塑全球消费。


文章指出,中国城市消费者将更大一部分收入用于可自由支配的支出,比如交通、通信、教育以及医疗等。食品开支占家庭总消费的比例从2000年的50%下降到2017年的25%。这已经与当前发达国家的城市消费者不相上下——日本为26%,韩国为29%,美国为17%。



北京街头一名行人从商场橱窗前走过。

(图片来源:法新社)


文章介绍,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宣布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中国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贸易飞速发展。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的人均GDP从184美元增加到了9780美元,而同期贸易(进出口)增长了233倍。


文章称,贸易增长产生了区域效应,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日趋一体化的亚洲。如今,中国的邻国依赖中国作为出口市场,以及越来越具有竞争力的供应来源。中国有一半以上的进口商品来自亚洲国家,而在过去10年里,来自美国的进口商品不到10%。亚洲在中国出口商品中所占份额从2006年的31%增加到了2018年的36%,而在同一时期,美国在中国出口商品中所占份额从21%下降到了19%。


文章认为,尽管美国和中国经济规模庞大并由内需驱动,但两国也有相当强的相互依存性。中国依赖技术进口:2018年中国进口了价值3130亿美元的集成电路,使价值2390亿美元的原油进口相形见绌。中国的技术进口合同(包括知识产权和技术服务)有大约一半来自3个国家:美国、日本和德国。




文章指出,世界和中国也相互有着重大的经济利害关系。外国公司扩展了它们在中国的存在。从2000年到2017年,在中国经营的外资企业数量从20.3万家增加到了54万家;截至2017年,这些企业雇用了约1400万名员工,而之前仅有300万。通过对中国十大消费类别的30大品牌进行分析后发现,跨国公司占据了超过40%的市场份额,并且在全球利润中占有很大份额。


文章称,如果中国和世界减少彼此的接触,双方可能都会损失重要价值。反过来,进一步加深彼此间的融合可以带来巨大的好处。


文章来源:参考消息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