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债收益率过快攀升成为左右全球资本市场的最关键风向标。本文围绕这一风向标,讨论再通胀交易的节奏、超级商品周期的有无、美联储的应对、以及对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启示等问题。
1、 全球再通胀交易的缘起。再通胀交易始自去年11月美国大选期间,彼时至今,美国小盘股的表现比大盘股的表现要好,周期股的表现比成长股的表现要好,都是非常鲜明的再通胀交易的逻辑。再通胀交易加剧的因素是这轮美国1.9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的通过,现在是“疫情好转+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货币政策持续宽松”的组合。
2、 超级商品周期来了么?商品周期已经启动,但是不是超级商品周期就来了,我们持一个相对谨慎的观点。供给端有弹性的调整、需求端“超级发动机”的匮乏、货币政策上的边际收敛(或预期),是我们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理由。当前,商品市场的分化和波动其实是在加大的,“追高”的风险可能会超过“踏空”的风险。
3、 美债利率的上升幅度。把近期10年期美债收益率的上行做一个分解,目前通胀预期基本上已经稳定,而实际利率开始出现上升迹象。因此,只要认可美国经济往上的大方向,实际利率就会继续往上,而10年期美债收益率也会继续往上。我们认为,真实的因果关系可能是,美国经济修复,导致美债收益率上行,同时导致美国企业盈利增长更强。从Excess CAPE来看,目前依然处于美股占优于美债的状态,还没到看空股市、看多债市的拐点。
4、 对中国宏观政策的启示。美国二季度通胀处于高点,中国二季度PPI也是高点,两国通胀共振走高。但两国的货币政策应对应该不同。有句话说得好,“东方不亮西方亮”。我们现在可以“东方不试西方试”,也就是让美联储先试,观察美联储政策在全球金融市场上会带来多大的震动,然后中国再根据通胀、经济的变化来灵活调整自己的货币政策。
当前,美债收益率过快攀升成为左右全球资本市场的最关键风向标。3月3日,美国5年期TIPS盈亏平衡率(通胀预期)突破2.5%的心理关口,为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最高。这一举造成美股纳斯达克指数收跌2.7%,而美股周期板块能源和金融却逆市上涨,充分显示了再通胀交易仍在继续发酵。
与此同时,据路透社报道,因担忧新冠疫情持续,油市和全球经济复苏脆弱,OPEC+正考虑维持4月原油产量不变,放弃可能的增产计划。这一消息3月3日再次提振了油价,也再次体现出近期油价波动仍是供给主导的逻辑。
可见,再通胀交易的高度和节奏仍是未来一段时间资本市场的关注主线,也是本文的分析重点。
全球再通胀交易的缘起?
春节以来,海外围绕着新冠疫情好转、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和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再通胀交易其实已经如火如荼,超级商品周期的说法也已被提出来。全球再通胀交易的背景如下:
首先,欧美新冠疫苗接种加速。截至2月25日,美国百人疫苗接种针数就已经达到20%左右,欧盟达到6.7%,全球单日新增确诊病例(7日移动平均值)36.8万人,比1月时的高点下降了50%,可见全球的新冠疫情出现了显著好转。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疫苗接种速度基本上处在世界前列。
其次,拜登政府1.9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已经通过美国众议院的投票。目前,美国为对抗新冠疫情推出的财政刺激已经达到5.4万亿美元,占到美国2019年GDP的25%,并且远远超过OECD测算的2020年美国6%的产出缺口。所以,市场担心新一轮的财政刺激以及后面更大规模的刺激,会不会造成美国经济过热、通胀失控。
最后,美联储继续强调将在长时间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最近在听证会上说,美联储债券购买计划将维持当前速度,直到实际数据显示美国经济接近通胀、就业目标,而这个过程可能需要3年或者更久。
可见,现在是一个“疫情好转+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货币政策持续宽松”的组合。美债收益率一度超过1.5%,布伦特原油超过60美元/桶,铜价大涨到2011年以来的高位,铁矿石和铝等国际金属的价格也在进一步上涨。2月份的CRB商品指数涨幅达到9.3%,创下2019年以来的新高。
总结一下,再通胀交易始自去年11月美国大选期间。当时,随着大选落幕,拜登交易开始兴起。从股票市场的反应看就会更加明显:从去年11月开始截至现在,美国的小盘股的表现比大盘股的表现要好,周期股的表现比成长股的表现要好,这是非常鲜明的再通胀交易逻辑。但是,最近再通胀交易加剧的因素却是,这轮美国1.9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的通过。
超级商品周期来了么?
在分析商品周期时,需要区分一下商品品种,新能源金属和传统能源。
首先,铜和铝在这段时间内的表现是异常出色的。尤其是铜,被称为铜博士,它对宏观经济是异常敏感的。铜和铝的价格快速攀升主要是需求主导的逻辑。碳达峰和碳中和,势必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系统利好一些有色金属品种。现在有分歧的地方在于,这一绿色需求的系统抬升会在多长时间内释放?是一个短期的、极速的释放,还是一个缓慢的、有序的释放?这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其次,分析大宗商品的时候市场最关注的仍是原油。原油价格近期之所以急速攀升(市场去年的预测普遍在45-60美元/桶的区间,但现在春节刚过早就超过这样一个区间),我们认为主要是供给主导的逻辑。从供求关系来看,如果需求可能恢复得比较快,但供给可能恢复得没那么快,就会出现一个巨大的需求缺口,这种扎实的经济基本面因素,导致了近期原油价格出现急升。
从供给角度来看,有几个因素需要考虑:第一个因素,有没有闲置的产能来平抑这个需求缺口。首先,美国页岩油革命后,页岩油的盈亏平衡点达到40美元/每桶左右,而持续的高油价会刺激页岩油增产。页岩油产能释放的周期差不多是半年,而传统的原油产能释放周期是8年。因此,供给调整的速度算是非常快的。其次,全球依然有充足的闲置产能。OPEC+成员国目前加起来的闲置产能是800万桶/日。近期很多市场机构对可能的原油需求缺口峰值的计算,其实比这个多不了多少。最后,不得不关注地缘政治因素。俄罗斯担心持续高企的油价,会侵蚀它固有的市场份额。因此,从供给端来看,调整可能会比大家预想的要快。
第二个因素,有没有一个巨大的需求来源。首先,上一轮原油价格达到100美元/桶以上时,中国房地产是一个超级发动机,但这个超级发动机现在是不在的。有人认为印度是一个新的超级发动机,但现在印度还达不到可与当时的中国匹配的量级。其次,即便按照IMF最近的预测(这一次预测已较上一次预测上修),今年全球经济依然恢复不到疫情前的水平。全球经济增速是一个V型反弹,但全球经济水平达不到疫情之前。
第三个因素,近期美股、比特币和大宗商品的价格攀升,某种程度上也是货币泛滥下“水涨船高”的结果,也就是所有的资产都会受益。但是,货币政策已经出现边际收紧的迹象,持续的货币泛滥还会不会延续,这是需要去关注的。
最后,最近市场频频提及“绿色新政”,尤其是拜登在新一轮的刺激计划里可能包含大量的绿色投资。绿色新政会不会孕育下一轮的“绿色泡沫”呢?如果会,那也是绿色泡沫可能挤压传统泡沫,因此它对原油需求起到的实际上是替代作用。
总结一下,原油供给和需求两端,以及比较宽松的货币条件,都可能面临着变化。综上分析,我们的结论是:现在商品市场的分化和波动在加大,在目前形势下,“追高”的风险可能会超过“踏空”的风险。因此,商品周期已经启动,但是不是超级商品周期就来了,我们持一个相对谨慎的观点。
美债利率的上升幅度?
10年期美债收益率目前一度超过1.5%。美债收益率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一是通胀预期,一是实际利率。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美债收益率上行到1.5%左右的时候,其实更多反映的是美国通胀预期的快速上行;而在超过1.5%的位置之后,则更多反映的是美国实际利率的上行。
最近一周,若把10年期美债收益率做个分解的话可以发现,美国通胀预期基本上已经稳定了,而实际利率开始出现上升的迹象。急速上涨的通胀预期已经反映得比较充分,那么市场关注的焦点就会转移到美国的实际利率会上行多快,以及上行到什么幅度?
那么,什么决定了美国的实际利率?可从两个角度来说:第一个角度,美国经济增长本身决定美国实际利率的方向。美国经济是不是正在上升呢?当前,美国新冠疫苗接种处于世界前列,制造业投资也在修复之中,房地产市场热度不减,美国疫情救助政策更多侧重的是消费而不是生产,令美国居民的收入增速保持高增长的状态。因此,从大方向上,美国经济的修复是成立的,因此美国实际利率会上行,这样即便通胀预期没有亦步亦趋的跟随上行,10年期美债收益率也依然会上行。当然,美国经济毕竟只是一个相对平稳的修复过程,而不是如市场一度想象得那么一片阳光灿烂,甚至在一段时间里可能会有一些调整。
第二个角度,美联储的应对决定美国实际利率变化的节奏。美联储会不会做出更加调适的货币政策反应呢?我们认为,美联储倾向于选择“按兵不动”。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如果美联储认为美国利率的上行是美国经济向好的一个表现,那么像市场预期的那样,美联储继续增加资产购买,或者实行扭转操作(卖短期债券、买长期债券),以避免长期债券利率过快上行的话,这种操作从本质上来说依然是顺周期的调控。当美国经济势头向上的时候,还采取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宏观举措。
第二个原因,即便美联储做逆周期调控,也要考虑金融市场的反映:金融市场波动太大,会不会带来金融风险;资产价格上涨太快,会不会形成泡沫?首先,美联储最近已经做了非常明确的表示:是不是资产价格泡沫值得研究,美联储货币政策在其中发挥了多少作用也值得观察。其次,美联储官员也多次表示,面对潜在的金融风险,在政策工具箱里还有宏观审慎可用,可以避免金融体系风险的过度累积,未必就只能货币政策这“一条腿”走路。最后,去年3月份美国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后,市场和监管层认识到,美国银行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韧性,要比次贷危机爆发时更好,当然这与次贷危机后的一系列加强金融监管的举措密不可分。
美联储的调整是市场高度关注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股债的跷跷板效应会不会有变化。传统的看法是,美债收益率上行过快会杀估值,尤其是美国成长股板块,本来就估值过高,这个时候受到的冲击就会比较大。但真实的因果关系可能是这样的,由A同时导致B和C,这里的A是美国经济修复,导致B美债收益率上行,同时导致C就美国企业盈利增长更强。在这种情况下,美债收益率上行会带来美股估值调整,但因为美股企业盈利更好,所以美股会获得更坚实的支撑。美联储近期一再表态,没有看到资产价格泡沫的扎实证据,可能就与这一因果关系有关,因为美联储看到美国企业的盈利增长是比较扎实的。
有国外机构投资者做过统计,如果10年期美债收益率在3%以下(尽管现在距离3%还有很大的距离),且在利率上行阶段,那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美股的表现会比美债的表现更好。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因为经济上行,企业盈利增长不错;如果10年美债收益率处于3%以上,且在利率下行的阶段,那么在绝大多数时候,美股的表现也会比美债的表现更好。背后的逻辑也很简单,即货币宽松,当货币出现拐点的时候,股票比债券市场的反应可能更快。目前,10年期美债收益率离3%还有不少距离,且还处于一个上行过程之中。因此,从历史统计来看,绝大部分情况下,美股还是强于美债。一个值得关注的指标是Excess CAPE Yield(即经过通胀调整的CAPE取倒数,减去经通胀调整的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该指标来看,目前美股相对美债还有3%左右的超额收益,依然处于股占优于债的状态。
总结一下,从美股美债的跷跷板效应,以及Excess CAPE Yield来看,目前还没到看空股市、看多债市的拐点。
对中国宏观政策的启示
我们做过测算,美国二季度通胀处于高点,中国二季度PPI(工业品价格指数)也是一个高点,两者通胀共振走高。届时,中美货币政策应该怎么出牌?我们认为,两国的货币政策应对是不一样的。原因在于:
第一,中国央行已经率先启动了货币政策正常化,而美国的货币政策可以形象地称为是一个“从0到1”的惊心动魄的过程。因此,二季度美联储反而可能会选择按兵不动,而中国会一如既往地推行货币政策正常化。这对中国央行来说只是政策延续,而美国实施货币政策正常化则是从0到1的“惊险一跃”,需要更加扎实的条件和论证。
第二,美国二季度通胀会上行,经济整体上也是向上的。中国二季度通胀蹿高,但经济环比上可能是向下的。因此,中国货币正常化大方向是一定的,但在节奏方面应该非常审慎,在“转弯”与“不急”之间合理权衡。
第三,美联储现在其实非常被动,如果美国物价上涨过快,美联储到底动还是不动呢?如果“按兵不动”,美债收益率继续快速上行,金融市场波动会非常大;如果美联储选择出手干预,可能就违背了美国平均通胀目标制的本意。平均通胀目标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就是,美联储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容忍通胀超调。而且,若美联储不那么淡定地出手干预,可能也会损害美联储的信誉。可以说,美联储此刻正面临着一个压力测试。相比之下,中国其实有更多货币政策正常化的空间。
中国有句谚语,“东方不亮西方亮”。我们建议在货币政策调控上,可以“东方不试西方试”。可以让美联储先行先试,观察在全球金融市场上会带来多大的震动,然后再根据中国通胀、经济的变化来灵活调整自己的货币政策。在这方面,中国央行是占有先机的,不要轻易挥霍掉这样的先机。考虑到今年中国财政政策是退坡的,中国货币政策也应该调适一点。历史上,同时紧货币和紧财政,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此外,和美联储一样,中国也有宏观审慎工具。如果担心金融风险过度累积的话,那么也可以更多地使用宏观审慎工具,而不必一味地通过收紧货币政策。盛松成老师最近撰文,“各种情况显示,目前中国货币政策不宜收紧”,我们非常赞同这一观点。
原标题:钟正生: 美股目前占优于美债
编辑:Lyzine
格隆汇授权亚时财经发布。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