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硅谷,不要华尔街

发布时间:2020-12-23 发布者:亚时财经

过去20年,互联网在各种意义上改变了中国。包括社交、购物、支付习惯在内的中国人生活方式的重塑,与互联网的发展史紧密联系在一起。


回顾过往,硝烟弥漫。从社交乱战到3Q大战,再到后来的外卖大战、共享单车大战。一言不合便大打出手,成了互联网行业的特色。“混乱是阶梯”,资本的扩张是一场权力的游戏。但游戏需要规则,当旧的规则不再适用于新时代新气象,代表着重新制定规则的时候到了。


近期互联网世界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件,从反垄断罚单、社区团购、到互联网平台下架存款产品,看似事关不同领域,实则种种迹象皆成为了指向同一个答案的草蛇灰线,而终点处写着的是互联网下一个十年发展方向的八字真言——要硅谷,不要华尔街。


雪中送炭


12月20日,继蚂蚁集团之后,百度度小满、京东金融、腾讯理财通、滴滴金融、中国平安旗下陆金所、天星数科等平台相继下架互联网存款产品。


各家平台官方纷纷发出回应,虽然措辞不尽相同,但公文里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同一句话:坚决落实监管相关规范和要求,持续密切关注监管意见。然而,这次下架互联网存款业务并不是监管层的明确指令,而是互联网平台的自发行为。那么,监管的意见是什么?


12月15日,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上表示,“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此类金融业务,属‘无照驾驶’的非法金融活动,也应纳入金融监管范围。”


此前,孙天琦已经发布《线上平台存款:数字金融和金融监管的一个产品案例》的署名文章,指出了互联网存款存在的种种问题和风险。



“非法”和“风险”,关键词有了,剩下的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于是,“无形的手”打了个响指,一夜之间,几乎所有巨头的互联网存款产品都消失了。但我们想知道的是:互联网金融,是否真的罪大恶极?


如果说资本主义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那么华尔街就是不停歇地泵送肮脏血液的心脏。但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与之不尽相同,在降生之初并不带有原罪。相反,它来到人世间时,满怀着人们美好的寄托和希望。


据官方统计,目前11家头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展示的银行,涉及存款在售的银行50多家,绝大部分为中小银行。而我国绝大多数中小银行都有业务少、涉及领域狭窄的问题,外围更存在大行“抢客户”的现象,获得资金来源可谓十分艰难。


互联网平台的介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小银行缺少流量和用户,而互联网恰恰是和用户最接近的行业,天生拥有用户基因和巨大流量,因此大幅拓宽了中小银行获取存款的渠道,为中小银行带来了数量可观的零售用户。


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国有大行和全国性股份行是骨架,众多的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民营银行及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银行则是毛细血管,在下沉金融服务、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方面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互联网巨头们为夹缝中求生存的中小银行开辟了一条“生路”,怎么说也是功德一件。


但问题在于,互联网企业并非乐善好施的活菩萨,它们在一开始就可能各怀着自己的小九九,并且随着这场合作的深入,终于将对方和自身都逼到了绝路。


华山论剑


利益是相互的,在这场合作中,互联网巨头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银行存款产品提升了互联网平台的用户粘性,在近年货币基金收益率持续下滑的情况下,年化收益率在4%左右的银行互联网存款产品,成为互联网平台留住客户资金的重要“救命稻草”。


另一方面,互联网巨头们对金融的热情始终未曾消减。


互联网公司拥有流量,但流量变现是个永恒的难题,腾讯、网易找到了游戏,阿里、京东深耕电商,抖音、百度们则更依赖广告。但相比这些,金融无疑是一种利润更高的方式。做互联网金融和做外卖的毛利率差距,竟然可以达到整整两倍!


如此惊人的利润,也难怪互联网巨头们一窝蜂涌向金融。数万亿的市值,毕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在金融领域,互联网凭什么打出一片天?答曰:技术和流量。


相比银行,互联网公司凭借手中的大数据和精准的用户画像,能够以自家拳头APP为核心,搭建一套完整的商业信用体系,并且比传统银行提供更为精准的金融服务。


上个月,搞直播的快手也获得了支付牌照,加上前期申请的“老铁支付”商标,显然剑指互联网金融。但也只是剑指而已,目前快手还处于起步阶段,要想真的“666”,相比其它巨头,还需要拿到券商、保险经纪甚至互联网小贷牌照,“做戏做全套”嘛。



还有一点,则是互联网拥有最先进的技术和人才,它们更了解用户,因此推出的产品也往往更人性化有温度。相信大家都有直观的感受,我们日常用的外卖、打车软件往往比较页面清新,功能直观。而大部分银行app只想用两个字评价:冷、硬。


另外,购物、外卖、打车等也都是频率更高的消费场景,再加上和用户切身相关的金融方面业务,“绑定”一词,可谓被互联网巨头们在所有层面上做到了极致。因此,互联网公司在支付的基础上切入金融领域,通过存款借贷等产品完善金融生态可谓水到渠成,因为闭环永远是最好的。


但是,从千方百计打开你的钱包到替你保管钱包,看看西方国家依旧还在保守地使用着现金,不知道被我们嘲笑过多少次。互联网金融看似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了,但这是否同时意味着自由,还有待考量。


中小银行和互联网的牵手,本是一笔“win-win”的交易。但可惜,最后这种合作终究还是失去了它的本来面貌。


从支付、存款到借贷,互联网把普惠金融做到了自己想要的“普”,这意味着大规模的流量和流水;却在某种层面上忽略了更为重要的“惠”。互联网的老毛病了,从南天门打到蓬莱东路,战场不重要,讲究的是一个手起刀落,不死不休。


这场面我们早就见怪不怪了,到了金融领域还是老样子。既然大家在同一座顶峰相见,说不得,总要来一场华山论剑,只有最后的胜者才能拿走写满致富密码的九阴真经。于是老一套再次上演:价格战、烧钱,谁怂谁出局。


然而这把火烧得太过,一旦房梁烧塌,大家只能一起出局。


釜底抽薪


战场被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互联网巨头之间的横向战争。通过各自跑马圈地,巨头牢牢占据了各自的店家、直播商家、车主这部分基本盘。在建好护城河的基础上再去攻城略地,向更大的群体推广自身的金融服务。一统天下很难,但至少旱涝保收。


所谓攻城略地,无外乎通过红包优惠等引流手段抢夺用户。数据统计,互联网企业计划在去年春节期间发放的现金红包规模达百亿元。快手傍上央视鼠年春晚,面向全球红人发红包;今年的牛年春晚则被pdd承包了,而pdd年初刚通过持股付费通获得支付牌照。


发红包是好事,毕竟用户得到了实惠,也没人吃亏。毕竟这点钱对互联网大佬来说,洒洒水啦。但和中小银行之间纵向的较量,就没那么简单了。


互联网平台为了吸引用户,当然要选择对用户来说的最优方案。前些日子,在部分平台上甚至出现了接近5%年利率的储蓄产品。


比如富民银行与享车平台合作的5年期存款产品,年利率为4.8%;北京中关村银行在互联网平台发布的5年期存款利率亦高达4.875%,其行长杨新军曾先后在乐视金融、苏宁银行任职,堪称互联网金融老炮儿。



除此之外,互联网平台还有各种五花八门的返利红包、新手贴息券、现金奖励等手段,为揽储增加含金量。


然而,用户纷涌而至,互联网平台是开心了,但银行呢?


互联网企业对合作银行各类存款产品进行集中比价,按利率高低进行展示。尤其是年末资金紧张,揽储竞争激烈,中小银行们为获得显著位置,不得不争相抬高存款产品利息,导致有些产品实际利率早已突破利率自律定价机制的上限。这样的做法,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首先,银行为覆盖日益走高的存款获取成本,不得不在投资方面承受更高风险以赚取更高回报。这就形成了流动性方面的隐患,尤其是前段时间发生的地方国企面临债务兑付违约事件,中小银行的踩雷风险不可谓不大。


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互联网平台都拥有自己的国民APP,巨头们尾大不掉,但中小互联网企业数量更多,经营风险无法避免,该如何处置?


上周享车APP的爆雷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富民银行也因此陷入借贷旋涡。用户在平台领到的9折加油卡变成了消费贷款,莫名收到催款短信才得知真相。目前享车APP已经不能正常使用,而其涉及的用户遍布全国,预估20多万人,有的最高背负贷款上百万。


享车APP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平台,造成的损失已经如此惨重,何况真正的巨头?银行流动性风险、企业经营风险、用户还贷风险,正常情况下风险很难同时兑现,但万一有黑天鹅事件发生呢?比如说,疫情。



美国次贷危机距今不过十几年,我们当然不想看见同样的故事在中国发生。或者再往近处看看,隔壁泡菜国银行倒闭、互联网巨头掌握国家资本、财阀横行霸道的剧情,没有人希望在我们自己的国家上演。


危机就在身边,当然不能等到火烧眉毛才处理。


无论股灾、大萧条还是次贷危机,归根究底都有监管不力的因素。相比西方国家,我们不得不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自豪,谈到宏观调控的及时有效,中国的监管层始终首屈一指。


在针对互联网平台存款产品的讨论中,孙天琦一再强调的也是监管,并给出了七条具体建议,而非野蛮的一刀切。毕竟,中小银行目前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无法替代。而金融服务经济实体,也是国家一直在喊的口号。


互联网的触角伸得足够长了,但一定要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碰不得。作为国家命脉之一,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是第一位的,而资本的无序扩张无疑是一颗定时炸弹。无序、狂乱的国家肯定不是我们想要的,因此,监管必须出手,而且要及时出手。


从反垄断罚单到社区团购降温,一切迹象都显示,老一辈互联网人驰骋沙场、攻城略地的洪荒年代结束了,来到新世界,一切都要照规矩办事。


但这并非国家针对互联网企业,而是巨头们已经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初心。掌握着我国最高水平的人才和前沿技术,却做着卖菜、存款的生意,多少沾点赛博朋克。


毕竟,互联网的使命是通过技术创新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不是吗?


原标题:要硅谷,不要华尔街
编辑:KoKo 
格隆汇授权亚时财经发布。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