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新能车“泡沫”破裂倒计时
发布时间:2020-12-04 发布者:亚时财经
最近的全球资本市场,谁是最靓的仔?有人说是我大中华的白酒,但实话说,白酒龙一二三最近都比较低调了,更多的是一群小弟在乱舞。
在我们看来,最靓的仔不在A股,而在美股。以美国特斯拉和中国造车三杰为代表的新能车才是最靓的。年初以来,特斯拉涨幅超过4倍,蔚来甚至超过12倍,理想和小鹏涨的也很不错。实在是让人羡慕嫉妒。
引用一张近期流行的市值排名图:
到昨天,蔚来的市值已经突破640亿美元,超过奔驰和宝马;小鹏的市值突破400亿美元,超过现代和福特;理想也凭借一款月销4000的车型,在市值上吊打日产。但涨到今天这个价格,傻子都知道是泡沫了。
是泡沫,就一定会破裂。那么,这个时间点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呢?今天,我们就和大家复盘历史,“猜测”一下本轮新能车泡沫何时会破裂。
历史上最近,也是最有名的一次泡沫,是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事件。对该案例的深度复盘,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我们知道,今天美股的市值之王亚马逊就是在那次大泡沫中走出来的,如今市值1.6万亿美金,也是实至名归。但即使如此优秀的企业,在那次大泡沫的崩盘中,也曾经出现了-90%的股价下跌。这就是泡沫崩溃的可怕之处。
互联网泡沫的出现,跟经济基本面有密切的关系。上世纪90年代起美国经济运行处于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低赤字“三低一高”几乎完美的运行状态,新经济时代成为代名词。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制造业中的计算机和电子产品、服务业中的IT和信息技术对GDP的贡献值逐步增加。同时,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货币供应量充足,M2同比增速1995年触底后逐渐上升,1997年下半年至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灭,M2增速一直维持在5%以上。
亚洲金融危机导致资本在新兴国家的投资回报率降低和风险增大,而美国经济表型优异,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资本大量涌入美国市场。
所有的这一切,都为股市走牛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但,为什么只有科技股走向泡沫了呢?
90年代IBM带领人们走进PC时代,英特尔、微软分别垄断计算机行业上下游。以雅虎为代表的门户网站横空出世,由此奠定了互联网行业免费、开放、盈利的商业模式。
1990年到1999年间,美国互联网户数量从200万增长到超过1亿。自此互联网真正走向社会,从实验室转向商业化,成为引领时代变革的创新力量。
商业化意味着大量资金的涌入,意味着竞争与淘汰,商业化推动了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变革。期间互联网公司涌现,新成立以及新上市的互联网公司数量逐年增多。
1994年,互联网商业化浪潮最具标志性的Netscape(网景) 诞生,同年,微软为Windows 95创建了一个Web浏览器,浏览器市场激烈竞争也是当时整个互联网行业的时代缩影。
此外,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快速膨胀带来了市场的快速扩大,更多的资本继续涌入,1999年,全美70%以上的风险投资涌入互联网,1999年美国投向网络的资金达1000多亿美元,超过以往15年的总和。此阶段期间,伴随一批优质的互联网公司上市,投资者开始憧憬未来的“互联网时代”。
1995年,eBay和亚马逊上线,电商登上历史舞台;雅虎公司于1996年4月上市,一年多股价翻了64倍;8月8日,网景公司在美股上市,股价当天从28美元上升到75美元;1998年9月4日,谷歌公司成立。
1995年—1998年10月期间,良好的经济基本面、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强劲的企业盈利,支撑起长达三年半的美股全面慢牛。
总体来看,股价的变动由企业盈利主导,公司的估值处在合理的区间。这一区间是全市场的慢牛,科网股并未出现泡沫。
1998年10月到1999年10月期间,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海外市场波动加大,但同期美国内生动力强劲,经济保持繁荣。
为抵消外部冲击的不利影响,美联储连续降息,叠加海外资金流入美国避险。宽松的流动环境助力股市迎来快速反弹。
这一阶段,新经济股票开始领先于传统经济股票。信息技术行业涨幅居首,远远跑赢其他行业,传统周期行业继续跑输。新经济的泡沫开始隐隐出现。
1999年10月到2000年3月期间,经济增速继续保持高增长,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渐渐淡去,对外企业的情况在好转,经济呈现出过热的景象。
尽管基本面依然保持良好的态势,但市场情绪的火热远超基本面的表现。
此时,全面的牛市已经延续了4年之久,市场在1998年10月至1999年10月期间加速上涨,进一步助推市场情绪整体高涨。
尤其对以纳斯达克市场代表的科技股行情的关注急剧升温,大量的投资者已经进场或者跃跃欲试。
纳斯达克指数增速继续加快,涨幅和道琼斯工业指数、标普500的涨幅差距再度拉大。
1999年10月19日至2000年3月10日期间,纳斯达克指数涨幅达88%。而道琼斯指数和标普500涨幅分别为-2%和11%,增速快速下滑,与纳斯达克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一阶段科网股泡沫已经十分明显,连微软公司总裁史蒂夫·鲍威尔也承认,包括微软公司在内的科技公司被市场严重高估。
市场中充斥着大量凭借互联网概念上市取得股价大幅上涨的公司,泡沫显而易见。多数网络公司经营的本意是融资而非价值创造,只追求概念上的所谓高技术含量。
Pet.com是一个典型的泡沫案例,这是一家宠物用品的在线销售商,它为每次的购买提供免费的运送服务,由于高昂的运输成本使其陷入亏损,Pet的盈利模式是存疑的。
但在“.com”概念的追逐下,这家公司获得资金的青睐,在1999年12月前的四轮投资中,该网站融资超过一亿美元,在2020年3月的ipo上市当天涨幅为27%。
由于许多新的上市公司为获得概念,在公司的名字后面加上DotCom,或者在名字前面加上i或者e,这场泡沫也被称为dot泡沫。
2000年3月到2002年10月期间,为抑制经济过热和防止通货膨胀的快速增长,美联储自1999年中期开始了加息周期。
但市场对前三次加息根本充耳不闻,直到第四次才开始有所反应。
经历六次加息和海外经济体重回正轨后,美国市场的资金流动性进一步紧缩。
3月,互联网公司披露的一季度财报业绩低于预期,市场开始质疑高科技公司高增长的持续性和高估值的合理性。
加上很多公司本身商业模式存在问题,盈利本就毫无希望,靠融资带来的现金流已经枯竭,质疑盈利模式的声音逐渐起来。
怎么盈利的事儿还没想清楚呢, 2000年4月3日,微软公司被判决违反《谢尔曼反垄断法》, 6月8日,微软被裁定一分为二。
作为互联网行业的领头羊,微软的判决打击了整个行业的市场情绪,科技巨头的不确定性引发市场恐慌,科网泡沫加速破裂。
纳斯达克指数自3月10日的5050点开始下跌,到年底时纳斯达克指数下跌至2470点,跌幅达51%。直到2002年9月,纳斯达克下跌幅度达到近80%才企稳。
在大崩盘中,不仅垃圾股在裸泳,具有稀缺性的互联网龙头同样股价跌的惨不忍睹。比如亚马逊,股价从113下跌至5.51,跌幅-95%。
比如苹果,那时候教主乔布斯已经归来,iMac已经热卖,iTunes和iPod即将出世。但依然未能挽救其股价从308至36,跌幅高达-88%的自由落体。
比如微软,软件霸主也一度跌得鼻青脸肿,跌幅高达-82%。
比如奈飞,如今的网络视频霸主,当年IPO不幸撞上大崩盘,出道即巅峰,3个月股价下跌-73%。
总结一下:风吹过后,一地鸡毛,管你是不是龙头,有没有真实价值,该摔照样摔。
崩盘三大原因。基本面:高估值+业绩低于预期;资金面:加息带来的流动性紧缩;情绪面:反垄断引发的不确定性恐慌。而在这三要素中,基本面是长期存在的,大家都心知肚明,短期内总会有业绩低于预期,政策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这些都是随机事件。归根结底,还是资金面的持续紧缩,钱不够用了。
我们把注意力拉回本次新能车泡沫。
大环境上,新能车技术日趋完善,智能驾驶也已经开始进入应用阶段,此时的新能车,就像是20年前的互联网一样,属于刚刚进入商业化运营的新经济。
并且,各国在政策上对新能车的发展也有明确的规划,使得该产业的前景相比早期的互联网更加清晰。
疫情来临后,美国为刺激经济,开启天量放水模式,目前的利率水平已经是史上最低,流动性泛滥。
尽管疫情肆虐全球,美国也不例外,但各国纷纷开启的刺激措施确保了市场资金充裕,美股依然是世界上最优质的资产,资金纷纷流入美国资本市场。
于是乎,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中,新能车股票成了确定性最强的资产。
哪怕仅仅在一年前,特斯拉还深陷倒闭传闻,马斯克在大麻中怡然自得,蔚来要是没有合肥政府相助已然倒闭……
背景的细节虽然有所差别,但最终的结果和科网泡沫时期非常相像。
大环境提供了走牛的基础,而新能车在政策的扶持和汽车周期上行的加持下,业绩持续向好。
但就像科网泡沫第三阶段一样,投资者疯狂的预期远远超出了业绩基准。
能理解特斯拉商业模式跑通之后广阔的前景,但也必须强调,生意不是靠股民口嗨就做出来的。
二级市场的投资,更看重经营的确定性,而不是像一级市场一样,看饼能画到多大。
在特斯拉成为苹果的路上,他依然要接受重重的考验,经历许多的障碍。比如巨大的资本开支。今天的特斯拉年产量略高于50万,这是从2018年以来累计资本支出接近60亿美金带来的结果,未来想要提高销量,唯一的路是继续加大资本开支扩产能。
即使是达到宝马一样的250万年销量规模,也将是当下特斯拉的五倍,资本开支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过去特斯拉在新能源车市场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因此得以一家独大,脱颖而出。现在的传统车企已经放下傲慢的态度,加速电动化、智能化进程了。
最近华为和长安合作,苹果、谷歌也在下场分食。宝马最新的战略是L3车型2021年量产上市、L4车型2023年量产上市。其他的车企也有类似的时间规划。
这也是马斯克一直说特斯拉必须求快,在竞争对手转身前站稳脚跟;李斌表示真正的决战在2023年的原因。
将来更多对手涌入,更多具有竞争力的车型出现,今天这样的增长速度还是否能够维持呢?
价格战一旦厮杀起来,业绩亏损也将成为常态,说不达标就不达标,会不会又成为一个刺破泡沫的定时炸弹?
还有安全问题,手机系统更新可以玩快速迭代,汽车OTA出了事故谁负责?
万一政策上为了安全性考虑,念个紧箍咒,巨大的想象力一下子收缩,会不会又成为引发不确定性的恐慌性事件?可以说,在特斯拉成长为苹果的过程中,业绩魔咒和政策恐慌都是可能的定时炸弹。毕竟,特斯拉和造车三杰目前的地位还远远谈不上坐稳,事实上他们根本还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竞争,尤其是中概造车三杰。
而资本市场给出的估值,已经是大获全胜,四家车厂瓜分天下的水平了。此情此景,已经接近科网泡沫第三阶段的场景了。
只有一点点细节差异。新能车泡沫,到目前为止炒作的还主要是有短期业绩支撑的,商业模式可行的龙头和跟随者。
而科网泡沫则是鸡犬升天,什么垃圾都能爆炒一轮。
哦,好像也不能说的这么绝对。
毕竟八字还没一瞥的小康股份已经实现一个月翻倍了。
这或许是新能车泡沫进入第三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个阶段,是大家最乐观的阶段,只要前景还可以展望,短期业绩达到预期,股价就可以持续上行。这就是所谓的难以证伪的阶段。
泡沫一时半会还破裂不了。重复一遍,参考科网泡沫,破裂是流动性收紧+业绩不达预期+政策不确定性的多重结果。
新能车泡沫破裂应该也不会例外。目前来看,全球除了中国流动性略有紧缩以外,在疫情结束、经济恢复繁荣以前,还很难看到全球性的实质性紧缩。
至少在半年内,泡沫仍将肆虐。业绩的证伪也需要时间,至少在明年,可以预见汽车业的需求复苏仍将持续,供应端仍在大干快上、跑马圈地的阶段。
供给过剩导致的价格战,或许还需要一两年时间才会开启。大概也正是短期业绩难证伪,长期前景又美好,又有知名投资人开始喊出创新估值模型的口号。就在前几天,经纬创投发表文章:“传统的估值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失效,这都让我们要用新眼光看待估值”。这怎么那么像20年前分析师们抛弃市盈率,开始用“浏览人数”的方法给互联网公司估值一样呢?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很大概率上,半年内泡沫仍将肆虐。但既然导火索通常是随机事件,风险毕竟越来越大,火中取栗并不是个好选择。就让我们静静的做个吃瓜群众吧。“看空不做空”,或许才是最佳的态度。
原标题:预警!新能车“泡沫”破裂倒计时
来源:君临
编辑:KoKo
格隆汇授权亚时财经发布。
热门话题更多>>
国务院国资委网站3月31日发布消息,经报国务院批..[查看详细]
2021-04-01 10:43
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查看详细]
2021-03-31 10:20
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2月份,..[查看详细]
2021-03-25 15:22
3月22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查看详细]
2021-03-22 16:53
风电板块走强,节能风电拉升涨停,大金重工涨超6%..[查看详细]
2021-03-19 10:47
3月1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加强对语..[查看详细]
2021-03-18 19:36
1-2月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查看详细]
2021-03-15 14:41
3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查看详细]
2021-03-12 10:00
今日,核电板块走强,整个指数大涨4%。截至发稿,..[查看详细]
2021-03-08 15:11
今天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查看详细]
2021-03-05 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