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下半場突圍賽,殺手锏是汽車?

發布時間:2020-11-24 發布者:亞時财經

華爲雖然多次聲稱“不造車”,但沒有企業敢忽略其在汽車領域上的野心和實力。正如近期華爲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接受采訪時說的:“特斯拉現在能做的,我們都能做到。”華爲現在的定位是做智能汽車的超級供應商,在汽車軟件方面,華爲已經相對完整,而智能汽車時代,軟件其實是最核心的。


華爲與車企的合作已經不少,但最近的新消息,讓華爲再次陷入“會不會造車”的讨論當中。近期,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對外宣布,将攜手華爲和甯德時代,聯合打造高端智能汽車品牌。


雖然目前有關三方合作的具體消息還未公布,但華爲成爲了業内關注的焦點,在業内看來,這意味着華爲深度參與到了整車的研發和設計之中,相比于之前隻給整車廠提供軟件系統,華爲在“造車”上更進一步。


對此,華爲并沒有做任何回應和解釋。但可以肯定的是,華爲在汽車領域,正在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資源。


11月16日,據36氪報道,華爲消費者BG和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正進行整合,後者将直接由華爲高級副總裁、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管理。這也意味着,華爲将汽車業務調整到了更高的戰略高度上。此外,随着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和消費者業務BG整合,華爲在汽車業務上to C的屬性将得到進一步加強。


除了向to C業務上開始發力,to B業務的步伐也開始加速。


上月底,華爲在發布Mate 40手機後,又發布了一個重磅消息——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HiCar”。


華爲發布HiCar 圖源:騰訊汽車


從發布HiCar到與長安汽車、甯德時代一起合作造車,再到宣布汽車智能BU與消費者BG整合,這一系列動作,不得不讓人猜想,華爲是否會和早期說不做手機最終卻大舉進入一樣,最終推出自己的汽車。回溯18年前,華爲創始人任正非還否決了内部想要做手機的想法,直到2002年底,才拿出十個億做手機,并最終成功實現突圍。


如今,華爲的發展面臨困局,無論是最終開始造車,還是繼續做超級供應商,汽車業務都是華爲打破困局最有希望的突破口。


随着禁令和芯片斷供的雙重影響下,華爲正遭遇着運營商和消費者兩方面業務的威脅,前者業務屢遭英國、印度等海外國家的限制,後者業務處于芯片短缺的危機之中。


除了這些,同爲三大主要BG業務的企業業務方面,随着阿裏、百度和騰訊的圍剿,雲服務也面臨着激烈的市場競争。不可否認的是,現在這三大業務,華爲面臨的壓力都很大。


華爲需要一個新的突破口,風口且未來前景廣闊的智能汽車領域,無疑是最佳的選擇。華爲汽車業務正在加速,未來,它能撐起華爲的半邊天嗎?


華爲汽車業務的進擊


“我們是有邊界的,華爲永遠不會造汽車”。這句話自從被任正非在華爲内部的會議上說出後,很快就成爲了華爲衆多高層對外的“統一口徑”。2019年上海車展上,徐直軍在衆多車企面前宣布華爲不造車,而是要幫助車企“造好”車。


而在這之後,這樣的表态也越來越多。去年10月,在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徐直軍再次強調華爲在汽車領域的戰略是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再到今年8月的第十二屆汽車藍皮書論壇上,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在業内看來,華爲之所以這兩年會再三強調“不造車”,其背後就是爲了打消各大車企的顧慮,更好地與車企們合作。但即使這樣,外界對此仍然将信将疑,畢竟華爲對于汽車領域的探索,早在2013年就開始了。當時,國内新能源造車的風口還未形成,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也在考慮是否将處于破産邊緣的特斯拉賣給谷歌。而彼時的華爲,卻宣布正式進軍汽車領域,并成立“車聯網業務部”。


與此同時,該業務部推出了首個車載模塊ME909T,來幫助車企實現車輛的網絡連接服務。事實上,華爲爲了做到這點,早在2009年就開始對車載模塊開始研發,并在2011年加大研發投入。


華爲發布車載模塊ME909T 圖源:華爲中國官微


自此之後,華爲就開始了與車企們的合作。2014年開始,華爲先後和東風、長安汽車展開在車聯網、智能汽車方面的合作;2015年,華爲和大衆汽車達成合作共同推進車聯網研發應用;2016年,華爲與奧迪、寶馬、愛立信、諾基亞、高通等企業組建“5G汽車聯盟”。


而從2018年開始,華爲與車企的合作也不再僅限于車聯網,而是向自動駕駛領域進行涉及。2018年10月,在華爲年度開發者大會上,一個名爲MDC600的自動駕駛計算平台被發布,據華爲介紹,該平台可以支持L4級别的自動駕駛計算能力。而作爲該計算平台的核心——芯片,同樣是華爲自主開發的AI芯片昇騰310。此計算平台一經推出,就成爲了業内關注的焦點,在華爲之前,自動駕駛計算芯片一直被Mobileye和英偉達兩家公司所瓜分,但随着華爲昇騰310芯片的入局,或許将會改變這一市場格局。


據TechWeb報道,華爲的MDC600符合自動駕駛最高級别的車規标準,即ISO26262 ASIL-D級别标準,而英偉達的多款産品并未達到這一标準。


事實上,要實現真正的自動駕駛,不僅需要計算平台和芯片,同樣還需要5G技術的輔助,而在這方面,華爲也已做好相應布局。去年1月,在華爲的5G發布會上,餘承東發布了全球首個支持V2X(車與外界信息交換)及自動駕駛的車載多模5G芯片巴龍5000。據餘承東介紹,該款芯片可滿足汽車在車輛數據互通、車路協同及自動駕駛方面的5G通訊需求。


從2014年至2019年,華爲相繼在車聯網、自動駕駛和5G通訊等汽車智能方面進行了相應的準備。或許正是有了這些準備,才給了任正非在汽車業務上再進一步的信心。


去年5月29日,任正非簽發華爲組織變動文件,文件批準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并将業務方向劃定爲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電動、智能網聯、智能車雲五大闆塊。


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成立,圖源IT之家


此外,文件表示該BU隸屬于ICT管理委員會管理,并任命曾在華爲日本運營商業務部任職的王軍擔任該BU總裁一職。通過這一調整,雖然表明了華爲對汽車業務更爲重視,但不變的是,任正非依然在文件中強調了“華爲不造車”。


而在當時來看,華爲之前的布局已完成了對五大闆塊中四個的搭建。


在智能駕駛方面,結合MDC600自動駕駛計算平台,再加上AI芯片昇騰和多模5G芯片巴龍5000,将幫助車企從L2向L4階段逐步推進,同時加速自動駕駛落地。


智能網聯方面,也是通過早在2013年推出的ME909T來實現車載通信,經過數年的叠代,在去年已推出全球首個5G車載模塊MH5000。而在智能車雲方面,通過華爲雲已實現自動駕駛的訓練、仿真和測試工作。


說完軟件,再來看硬件部分。


作爲智能汽車的硬件部分,也就是業内常說的三電系統——電池、電機和電控。據騰訊深網報道,華爲已完成對三電系統的自研。今年5月,華爲自主研發的電控和車載充電機系統,首次搭載在上汽兩款量産電動汽車上。此外,華爲還發布了了新一代HiCharger直流快充模塊,可有效爲電池運營商降低成本。


華爲發布HiCharger 圖源:摩爾芯聞


而随着上月底,華爲發布智能汽車解決方案“HiCar”,五大闆塊最後一塊被補齊。據華爲介紹,智能座艙是其構建“人車家”全場景智慧生活的重要一環,通過鴻蒙OS、通信模組和HiCar可完成搭建。


就此,華爲已完成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全部五大模塊,如果按照徐直軍的話來說,就是“除了底盤、四個輪子、外殼和座椅,剩下的都是華爲擁有的技術。”


正因爲這樣,在負責華爲主要營收的“三駕馬車”遭遇發展困境時,給了任正非将汽車業務作爲突破口的信心。


汽車業務會是一個好的突破口嗎?


對于這個問題的答案,華爲已經用行動來回答了。


從2013年以車聯網爲切口進入汽車領域,再到去年将汽車智能解決方案作爲華爲的主要發展戰略,而到了今年,直接将汽車業務擡高到了三大重要業務BG的高度。


可以明顯看出,華爲在汽車業務上是加速的,尤其是去年和今年。加速的原因,除了突破華爲原有業務上遇到的困局,同時也是因爲汽車領域的廣大前景。


随着去年特斯拉紮根國内市場、國産新能源車企對智能化的深入,一汽、北汽、長安等傳統車企倍感壓力,這兩年紛紛開始智能化轉型。而對于華爲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而言,定位正是聚焦ICT技術,促進傳統車企向智能網聯化轉型。



自去年開始,華爲先後與一汽、東風、長安和廣汽等國内傳統車企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合作,但方向均在車聯網、自動駕駛等智能汽車方面。


那麽,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是否爲華爲帶來了收益?


由于該業務之前都屬于華爲的子業務,因此并沒有在往年的财報中過多提到這項業務的數據。但據中信證券在一份研究報告中預測,華爲汽車電子銷售額有望在未來十來年的時間内達到500億美元量級。


華爲也得出過同樣結論,華爲曾對汽車業務做過一個預測,這項業務在未來有望貢獻500億美元的營收。


由此來看,to B業務賺錢能力強勁,華爲不僅要做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和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供應商,在業内看來華爲更要做汽車行業的Tier1(一級供應商)。


但要達到這個目标并不簡單,因爲在華爲前面已有博世、大陸、德爾福等傳統Tier1巨頭。


博世集團 圖源:車視界


除此之外,在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方面,同樣也受到阿裏巴巴、蘋果和百度等互聯網大廠的競争。具體而言,阿裏巴巴于2016年就已推出“斑馬”智行互聯系統;同年,百度也推出了名爲“CarLife”的車聯網智能解決方案。而在兩年後,蘋果也推出了車載智能CarPlay。


《争奪新能源汽車“終端”,大佬不能輸》一文對智能汽車行業進行了分析,并且認爲該行業随着巨頭的入局,将會變得愈來愈擁擠,入局者都在争奪未來智能終端的“入場券”。


正因爲這樣,華爲在汽車業務to B端的基礎上,通過與長安汽車、甯德時代展開合作和将汽車業務升級至與三大業務并列,來打通汽車業務to C端。


“在打通to C後,華爲在汽車業務上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比如随着華爲和高德合作後,下一步華爲就可能将導航和應用出現在汽車的車窗上面,很有科幻感。”汽車行業從業者劉凱表示。


除此之外,基于華爲近幾年在汽車軟、硬件方面的積累,并不能完全确定華爲未來會不會自己造車。“雖然華爲對外一直說着不造車,但誰也不敢放松對華爲的警惕,因爲它随時都有可能殺入造車領域。”劉凱這樣說。


而這次和長安汽車、甯德時代合作,在業内看來很有可能就是爲了下一步自主造車試水。


華爲與長安汽車、甯德時代的合作事宜雖然沒有過多消息曝出,但無論最後以什麽形式來造車,在這條賽道上都未必能走得順暢,畢竟不僅有着特斯拉這樣的強敵,同時蔚來、小鵬和理想等國内新能源車企和吉利、長城這些自主車企的實力也不能小觑。


特斯拉Model 3 圖源:特斯拉官網


“雖然華爲、長安汽車和甯德時代在外界看來是強強聯合,但合作造車依然存在着配合和分工上的種種問題,并不代表造出的車就能比特斯拉和蔚來、小鵬和理想爲代表的新能源車企優秀。”一位智能汽車行業從業者對連線Insight表示。


盡管這樣,華爲目前已經在汽車業務上完成了to B和to C兩條線的布局,雖然并不知道該業務是否真的能成爲華爲未來的盈利業務,但可以确定的是,華爲在汽車領域方面未來還會有很多動作。


困境中,華爲需要自我突破


回顧華爲的發展史,華爲實際上一直處于突圍的過程中。


曾經說不做手機,但最終開啓手機業務,就是華爲很重要的一次突圍。


在2002年,華爲差點崩潰了,這一年被稱爲是華爲的冬天。彼時,華爲正陷于自1984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之中,其銷售收入從2011年的225億元下滑至221億元,而導緻華爲陷入困境的正是任正非的誤判。那幾年,一種名爲PHS(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的通信技術開始在國内出現,其終端産品就是“小靈通”。由于其輻射小、綠色環保和資費少等優勢,一時間成爲國内通訊設備公司們中意的技術。


小靈通 圖源:IT之家


然而,時任華爲總裁的任正非對此卻頗爲反對。“短暫的賺錢機會,甯可賠死,華爲也不去做過時的技術”。任正非這樣決定也不是沒有理由的,畢竟華爲是以給運營商提供通訊技術的設備服務商起家,爲了讓運營商放心,他曾承諾不進入通信消費品領域。


但事實證明,任正非忽視了小靈通在國内流行的潛力。彼時,物美價廉的小靈通一時間成爲了市場追捧産品,而像中興通訊這樣選擇小靈通發展的企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據相關數據顯示,2003年中興通訊的銷售額一度達到了華爲的80%,相比之下,華爲卻錯過了機會。


除了與小靈通失之交臂後,華爲在通信技術的選擇上也出現了誤判。當時的2G手機網絡,爲GSM和CDMA兩種模式,而彼時中國移動正密集建設GSM網絡,于是任正非對此押寶,着重研發。但現實再次給任正非開了一個玩笑,由于該技術與國外産品相比,不夠成熟導緻在一些重點技術領域無法突破,而被華爲放棄的CDMA技術,卻被中國聯通看中,華爲想回頭時已然來不及。


爲了讓華爲突破困局,任正非在2002年末将之前一直不願意做的手機業務進行立項。但今時不同往日,自2007年開始,iPhone已在國内市場中走紅,四年中做了四款手機,就讓蘋果達到了3000億的市值。反觀華爲,還在通過運營商合作做利潤極低的貼牌手機。


“在終端上,我們創新不夠,能力不夠。”兩者對比之後,任正非做出了将手機業務升級的決定。


2012年12月,在一個名爲“高級座談會”的會議上,他将手機終端業務升級爲重要戰略地位,與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并列爲公司三大核心業務,并找來了餘承東來負責這塊業務,也就有了已成爲華爲營收主力的消費者業務。


華爲董事長任正非 圖源:搜狐科技


而如今,将汽車業務的戰略位置提高,則是另一種突圍,不過華爲的困境來自于外界。


自從去年5月美國商務部将華爲及70家關聯企業納入“實體名單”後,華爲就一直面臨着斷供危機。


而到了今年8月,禁令再次升級。美國商務部宣布,在全球範圍内未經美國政府允許下,禁止用美國的軟件爲華爲涉及芯片等其他零部件。随後,台積電、高通等芯片廠商也表示無法爲華爲供貨。


由于禁令和芯片斷供的雙重影響下,導緻華爲手機的海外業務頗受影響。


據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發布的數據,華爲雖然在今年第二季度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中首次超越三星奪冠,但依然受到禁令的限制,幾乎扼殺了華爲在海外市場的業務發展,其海外市場出貨量同比下降了27%。


此外,在華爲終端另一大塊的智能電視方面,同樣遭遇發展困境。據奧維雲網發布的數據來看,2020年上半年智能電視前五大品牌中,小米以三分之一的份額占據第一,而華爲并未入榜。


除了消費者業務,華爲的運營商業務同樣在禁令之下受到阻礙。


今年2月,随着美國的禁令影響,沃達豐和英國電信紛紛宣布将把華爲5G設備從核心設備中剔除。一方面受到打壓,另一方面對手快速增長。據相關媒體報道,目前愛立信5G設備訂單

在數量上已超過了華爲,以至于愛立信總裁鮑毅康曾對媒體這樣表示“愛立信正在引領5G的發展,我沒看見任何人在我們前面”。


而在華爲企業服務業務這塊,華爲雲成爲其主要代表,雖然該業務并沒有受到禁令的影響,但也處于激烈競争之中。據IDC發布的《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2020上半年)跟蹤》報告顯示,阿裏雲、騰訊雲位列第一和第二,華爲雲排在第三,而其身後緊随着中國電信和亞馬遜。


2020年上半年通過前五大公有雲廠商市場份額占比 圖源:IDC中國


現在來看,華爲的運營商業務、消費者業務和企業服務三大主要業務都面臨着挑戰。


“華爲需要找大體量的賽道才能撐住這麽大的船,目前僅運營商和消費者業務不太夠。”一位前華爲員工表示。


而随着新能源汽車所帶動的智能汽車相關領域得到高速發展,汽車業務就像八年前的手機業務一樣,已成爲華爲沖破困境的新突破口。


華爲在汽車領域的野心已經盡顯,徐直軍曾經說過一句話:“可能十年以後的汽車行業,華爲又很牛逼,像在手機行業一樣。”


華爲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加速讓這句話成爲現實。


原标題:華爲下半場突圍賽,殺手锏是汽車?
來源:周雄飛/連線Insight
編輯:KoKo
格隆彙授權亞時财經發布。

特别聲明:本站轉載或引用之圖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站聯系,本站将及時更正、删除。版權問題及網站合作,請通過亞時财經郵箱聯系:asiatimescn@sina.com

熱門話題更多>>

推薦文章

更多>>

掃一掃手機閱讀

ATimesCN手機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