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全社会债务数据点评:繁荣的顶点

发布时间:2020-10-25 发布者:亚时财经

9月19日发布8月全社会债务数据综述以来,股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美元虽然有所企稳,但国际商品价格(以CRB现货综合指数衡量)再创新高,国内的南华综合指数在9月单边下行后,10月以来也出现小幅回升。总体上,大多数据表现在预期范围内,我们基本维持之前的观点和逻辑——9月货币政策并未松弛,目前压力仍集中在银行端;预计10月有较大规模的基础货币回笼。


一、全社会债务情况




我们测算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中国全社会总债务余额332.1万亿,同比增长12.2%,前值增长11.3%。


分结构来看,9月末,金融机构(同业)债务余额68.5万亿,同比增长6.5%,前值同比增长4.4%。



实体部门方面,非金融企业负债增速的顶部或出现在7月,且后续杠杆去化更可能是主动为之,而非政策挤压;9月家庭负债增速继续上升,超出我们预期——9月末,实体部门(家庭、政府、非金融企业)债务余额263.6万亿,同比增长13.7%,前值增长13.2%。




但根据现有政策目标,我们仍预计其会在短期内见顶,随后房地产也将再度转入下行周期政府负债增速有上升空间但日益狭窄,对实体部门负债增速的拉动有限。根据现有数据,实体部门负债增速可能在10月份附近达到本轮顶部。


综上所述,我们继续维持之前有关天平向债券倾斜的判断。在非金融企业主动过去杠杆的背景下,除非政策转向放松,否则很难出现指数级别行情,最好的情况就是行业集中度上升之下的结构性行情。


债券与货币政策方面


7月下旬以来,我们转为不再悲观,认为配置价值已经逐步显现;8月与9月,政府债务快速扩张,但货币政策的克制超出我们的预期,应是造成期间债券下跌的主因。目前来看,实体部门融资已基本见顶,政府债发行存在低于预期的可能。


货币政策方面,存单余额10月以来有所下降,存单利率亦有逐步见顶之势。合并来看,债券收益率或已触及顶部区域(3.2%附近)。


我们倾向于认为,目前政策的目标应开始由金融去杠杆转向实体去杠杆,即引导实体部门负债增速逐步下行,降低宏观杠杆率的上升速度9月实体部门负债增速录得13.7%,高于前值13.2%,三大实体部门负债增速全面高于前值。



具体来看,9月末,家庭债务余额60.7万亿,同比增长14.8%,高于前值14.6%,超出我们预期;政策层面“房住不炒”的指导目标未变,我们仍然倾向于判断,家庭部门债务余额增速未来会震荡下行,向名义GDP增速靠拢,对应房地产弱周期。


政府债务余额67.4万亿,同比增长16.1%,高于前值15.1%,再创本轮新高;虽仍有上升空间,但日益狭窄。现有数据显示,10月末政府负债增速与9月基本相当。


非金融企业债务余额135.5万亿,同比增长12.1%,高于前值11.7%。结构上来看,非标(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未贴现票据)余额增速上升,贷款和信用债余额增速则有所下降,不过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继续上行。9月PPI环比增长0.1%,低于8月,同比降幅小幅走阔至2.1%,虽然后续同比降幅有望继续收敛,但环比改善弹性可能有限。加之考虑到目前的融资水平,市场化条件下,非金融企业继续加杠杆的意愿应该不强,更大概率会转向修复疫情期间明显恶化的资产负债表。从现有数据看,10月末实体部门负债增速或与9月基本相当。


在分析非金融企业时,可以分解为两部分:

一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部分,可以用工业企业数据进行较好的拟合;

二是僵尸企业,所谓“僵”指的是负债对于盈利的反应僵化,可以用国有企业数据进行较好的拟合。


数据显示,8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9.1%,7月同比增长19.6%;工业企业利润率处于2011年以来同期的中游水平(高于2012-2016年),不过毛利率表现较好,是2011年以来同期的最高水平;资产周转率仍是2011年以来同期的最低水平。


从负债的角度8月工业企业负债余额同比增长6.6%,略高于前值6.5%,与5月的高点持平。盈利整体疲弱情况下,在市场化模式下,其负债端不应有太强的扩表意愿。国有企业方面,8月利润同比增长23.5%,7月同比增长23.3%。



二、 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详解


截止9月末,广义金融机构债务余额118.4万亿,同比增长10.4%,不但高于前值9.4%,甚至还略微超过了4月份的10.3%。其中,银行债务余额93.4万亿,同比增长13.1%,高于前值12.3%。


分结构来看,负债余额增速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对央行负债(31.7%),前值同比增长25.3%,这和央行资产端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的表现一致。非银金融机构债务余额25.0万亿,同比增长1.5%,前值同比增长0.3%。



金融机构资产端方面,

在流动性资产充裕背景下的去杠杆称为“主动去杠杆”,对应流动性边际松弛;

在流动性资产紧张背景下的去杠杆称为被“被动去杠杆”,对应流动性边际收紧。


对银行而言,观察流动性资产充裕与否的关键指标是超额备付金率,其与货币乘数基本保持负向相关关系(除降准形成的干扰之外)。9月银行超额备付金率录得1.9%,大幅高于前值1.3%,有季节性因素的回升,但也只落入定义的中性区间。9月货币乘数录得6.77,大幅低于前值7.07。


综合来看,9月三大数量型指标全面上升,似乎应该对应货币政策松弛,与市场各类资产价格表现不符。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9月基础货币净投放逾1.7万亿,大多数以超储的形式回流至央行,可能是为了满足季末考核,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总之对于银行而言,这似乎是一笔看得到摸不着的钱;

第二,国庆、中秋假期重合,叠加疫情影响,资金漏出量较大,表现在M0环比、同比的大幅增长;

第三,实体部门融资需求旺盛,三大实体部门负债增速9月全面上升,基本直接拉升至本轮顶部位置。


因此,9月货币政策并未有所松弛,目前的压力仍主要集中在银行端,一个是总量上较低的超额备付金率,一个是结构上存单的量价齐升。


我们预计,10月应看到较大规模的基础货币回笼,好消息是,10月以来存单余额基本保持平稳,但价格何时触顶仍有待观察。目前政策的目标应开始由金融去杠杆转入实体去杠杆。


按照两会给出的三大目标(1万亿特别国债、3.75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3.76万亿赤字),财政政策仍有小幅空间,年内政府部门负债增速高点有望达到17%左右,9月末为16.1%,对实体部门负债增速进一步带动的幅度已相当有限。



对非银金融机构而言,观察流动性资产充裕与否的关键指标是其存款余额的同比增速。我们在这里选取计入M2的非银金融机构存款,数据显示,9月该数据同比增长10.0%,高于前值7.1%,结合负债数据,我们认为8月以来非银金融机构流动性压力进一步增加的幅度已比较温和。




合并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来看,再考虑到宏观杠杆率上升的速度,我们倾向于认为,经历了5-9月的连续收紧后,后续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挤压金融机构的空间和力度都在衰竭。从基础货币供给的角度来看,9月末其余额同比增长2.0%,前值同比下降1.9%。




此外,据标准M2的定义,即四部门(家庭、政府、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持有的可动用的现金和存款,我们构建了新的广义货币供给指标(NM2)。


数据显示,其与M2的走势相似,但2017年以来绝对水平更低,反映了金融去杠杆力度更大的影响。不过,2018年7-12月,上述情况略有逆转,对应实体部门转而成为去杠杆的重点。2019年以来,政府逐步带动实体部门增加杠杆,货币整体中性,抑制金融杠杆。


今年3-5月,上述情况发生逆转,示金融机构加杠杆的速度超过实体。但在5月以来政策的打压下,NM2持续表现偏弱,9月NM2同比增速回升至10.3%,高于前值9.8%,继续低于M2同比增速(10.9%)。




三、 资产配置


体来看,多数数据表现在我们的预期范围之内,因此我们基本维持之前的观点和逻辑不变。债市的利好因素在逐步积聚,经历了5-9月的连续收紧后,后续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挤压金融机构的空间和力度都在衰竭。


2020年9月,银行债券投资余额同比增速录得17.5%,连续两个月上升,显示银行配置力度有所增强;与此同时,9月银行资产余额增速亦有小幅上升,但在超额备付金率偏低的约束下,银行进一步扩表的动能不足。


对商品和汇率而言在中国政策重回放松之前,我们对商品持悲观看法。CRB现货综合指数6月底以来的上升或更多来自于海外的恢复和供给的收缩,持续上升的动能不足;汇率方面,6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强势更多与国内政策收紧有关,资金流入的力度有限,央行和银行合计国外资产余额增速4月以来有所上行,但9月录得1.8%,略高于前值1.5%。


另一方面,9月数据显示,美国政策继续收敛,9月国债余额同比增速录得18.6%,8月同比增长19.0%,后续需观察美国新一轮刺激计划的出台和规模。目前美国国债余额已超过27万亿美元,同比增速接近20%,明年转向边际收紧概率极大。


美国经济表现相对良好,如果美国政策放松力度不及预期,那么美元大概率会出现反转,从而对人民币构成压力。因此,我们认为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空间已经不大。中长期角度分析,若中国和美国名义GDP增速进一步缩小,将意味着中国相对美国优势的减弱,中国将面临资金外流和本币贬值的压力。


作者:罗云峰 谢亚轩

编辑:彭丹妮

格隆汇授权亚时财经发布。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