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印良品现状窘迫 零售业迎深刻变局

发布时间:2020-07-16 发布者:亚时财经

疫情像一场刮向各个行业的飓风,强者乘风而起,弱者随风飘零。掀开无印良品(MUJI)的“轻奢”外衣,破产、亏损成为其在疫情下的真实窘境。

 


(图源:网络)


7月10日,无印良品美国子公司宣布破产。连年亏损后,疫情成为压垮美国无印良品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营业额占比仅2.5%的美国市场,占比超过全球业务一半的中国市场,自2016年以来,销量也开始一路下滑。

 

轻奢定位遇消费心理转变

 

与在日本的平价定位不同,无印良品在中国的定位是“轻奢极简主义”。“节制的艺术、理性的消费”是无印良品的宣传口号,与其说产品,不如说无印卖的是理念。

 

有人说,无印良品正成为一个教派,信徒们吃素、穿棉麻、拒绝红黄绿、拥抱黑白灰。的确,无印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的代表,具有非常强烈的品牌印记,这也说明其在中国的营销定位相对成功。

 

然而,随着消费者接触到越来越多国外品牌,选择增加的同时,消费心理也在发生变化。

 

2005年,无印良品进入中国,彼时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还相对单一。21世纪初,中国市场上中低端商品较多,多数消费者把价格当作衡量商品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当时无印良品的“轻奢”定价精准对标中产阶级消费者,品牌象征意义突出。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及市场消费升级,如今的中国消费者心态正逐渐成熟。除了价格,消费者更加看重质量、设计和性价比等品牌“硬实力”。当下,无印的“轻奢”定位进入了“上不上、下不下”的尴尬境地。

 

性价比难敌“中国制造”

 

无印曾使用“物超所值”作为宣传口号,但是,无印产品真的物超所值吗?

 

实际上,无印良品在中国的品牌溢价极高。同一款拉杆箱,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的定价为1500元左右,但在日本售价不过千元,二者存在近40%的差价。如今万物互联,信息差日益缩小、购物选择越来越多,消费者对这种“差别对待”的行为普遍表现出抵触情绪。加之接连被曝出服装质量不合格、食品含有致癌物等丑闻,无印良品近年来在中国“掉粉”严重。

 

除了本身定价与质量问题,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也面临诸多外部竞争。2016年,网易严选成立,随后,小米有品、淘宝心选等也纷纷问世。其中,2013年成立的名创优品更是以超高性价比席卷中国市场,主打29元档的低价快消定位顺应了当下消费潮流,许多消费者将其视为无印良品的平价代替版。

 

为了生存,无印良品不得不开启“降维打击”。2014年至2018年,无印良品总共在中国市场进行了9次价格下调。但降价力度显然不够,其性价比仍低于国内同类品牌。

 

除此以外,无印还试图通过本土化来度过困境。公司宣布在2023年底之前,会将中国市场本土化商品的比例提升至生活杂货部门商品总量的50%,以此应对中国内地市场业绩增速放缓的事实。但无印良品的中国开发事务所去年才刚刚成立,四年时间能实现多大程度的本土化改造,或许将决定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的未来发展。

 

零售行业面临大洗牌

 

疫情之下,受伤的不止是无印良品。7月9日,美国两大零售服饰巨头Ascena和Brooks Brothers宣布破产。日本优衣库第三财季营业利润暴跌74%,Zara、H&M、GAP等快时尚零售品牌纷纷宣布关闭部分门店。

 

值得关注的是,平价品牌名创优品却在疫情下一路乘风破浪,高歌猛进。据悉,名创优品销售额正逐渐追平至疫情前水平,预计2020年门店数量将翻番。

 

这与其抓住机遇,迅速发展O2O模式有很大关系。疫情期间,虽然门店不能运营,但名创优品在多个城市推出“同城急送”和"无接触配送"服务;同时布局社交电商,通过社交裂变、线上直播等方式销售产品,一系列操作让门店迅速回血。与之相对的是,无印良品的O2O模式主要为线下引流服务,线上销售额并不高。

 

不难预料,疫情之后,零售业格局将会迎来彻底洗牌。企业或多或少都会面临一定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把握机会,顺应市场作出改变,整理好与消费者的关系或许是零售业的生存之路。从长远来看,随着千禧一代成为消费主力,个性化、性价比或许是未来的风向标。

 

撰文:唐浩

责任编辑:SHAN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请通过亚时财经邮箱联系:asiatimescn@sina.com

热门话题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扫一扫手机阅读

ATimesCN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