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時觀察|瀕危物種界也講“顔值”?

發布時間:2019-07-08 發布者:亞時财經

世界上最大的兩栖動物——中國的大鲵“顔值”絕不算高。它和成年人類一樣重,有着黏糊糊的棕色皮膚,巨大的嘴巴卷成一團,一副咧嘴傻笑的樣子,還有一雙看似多疑的小眼睛。


中國大鲵(圖源:網絡)


它也是世界上最瀕危的物種之一,然而,與同樣是瀕危物種的大熊貓不同,大鲵卻很少上新聞。


爲什麽有些動物能促使人類爲保護他們動辄捐出數百萬美元,而另一些動物卻沒有這樣的“待遇”呢?


研究顯示,體型、智力、行爲、稀有程度、與人類的相似程度——這些都在人類對各種瀕危動物的态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西卡羅萊納大學心理學系榮譽退休教授哈爾·赫爾佐格說:“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可愛’,如大眼睛和柔軟的身體特征會激發人類作爲父母的本能,因爲它們會讓我們想起人類的嬰兒。”


赫爾佐格是人與動物關系方面的專家,他說熊貓眼睛周圍的黑眼圈激發了人類的養育本能。


熊貓(圖源:網絡)


而大鲵因爲長相原因,似乎與蛆蟲、老鼠和蛇一樣,激發的是人類出自本能的厭惡情緒。


蘇塞克斯大學心理學院的恐懼症專家格雷厄姆·戴維說,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厭惡某些生物。


“厭惡是一種習得的情緒,這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它可能是在社會、文化和家庭内部傳播。”他說,有些動物因爲與黏液或糞便等和“惡心的東西”相似而受到厭惡。


而有些動物,比如老虎和獅子,因爲它們身上覆蓋着與孩子們可愛玩具一樣柔軟的皮毛,所以即使兇猛,大多數人也都不覺得它們令人厭惡。


老虎和獅子(圖源:網絡)


但這并不是說喜歡某些可愛或有魅力的物種有什麽不對。“當我們保護一個物種時,我們也保護了它們的栖息地,因此,其中的所有生物也都從中受益。”法國國家曆史博物館的研究員弗雷德裏克·勒讓德說。


但受歡迎也并非都是好事。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大象和老虎等野生動物的“虛拟”存在——無論是在電腦屏幕上、t恤上還是在兒童讀物上,都可能讓人們誤以爲它們在野外比實際情況更常見。然而大多數大型動物群,從河馬到長頸鹿再到大猩猩,仍然處于危險之中。

 

此外,這些“人氣”稀有動物還有被偷獵的風險。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生态學家法蘭克·庫尚說,越稀有的物種,爲傳統醫學和狩獵提供的價值就越大,因此被獵殺的頻率也就越高。


所以,當你再看到中國大鲵這類“有點可怕”瀕危物種照片時,請記得:不“以貌取獸”,不以“顔值”論稀有。


來源:Asia Times

原文鏈接:

https://www.asiatimes.com/2019/07/article/being-cute-helps-endangered-species/

編譯:王雨芹


特别聲明:本站轉載或引用之圖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站聯系,本站将及時更正、删除。版權問題及網站合作,請通過亞時财經郵箱聯系:asiatimescn@sina.com

熱門話題更多>>

推薦文章

更多>>

掃一掃手機閱讀

ATimesCN手機網站